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且他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每一篇质量都很高,不过遗憾的是,岑参还是没能建功立业,还是没有出人头地。
或许他就适合做旅行博主,走一个地方发几组精美图片,加上几句精美的文案,不适合做官,没有做官的运气,其实唐朝绝大部分的诗人都适合做博主,岑参自己也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祖辈将好运气都用完了,到了他们这一辈就该走霉运。
岑参还没感慨完人生,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大部分的诗人都经历过安史之乱,不过结局可不一样。
有人下狱,有人被趁乱杀害,有人立军功,有人就此逃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巧的是岑参的俩位上司都在朝廷,安禄山带着二十万大兵直奔洛阳,玄宗李隆基赶紧派遣这俩位将军前去洛阳镇守。
但将军在朝廷了,士兵还在北庭。
俩位将军不可能孤零零的去洛阳,这不就成了螳臂当车。
可自己的亲兵又赶不过来,只能临时招募士兵,招募来的临时兵,一点作战经验都没有,上了战场开始乱跑,不听指挥,只知道撤退,所以可以用四个字总结:一败涂地。
洛阳保不住,只能退守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大门,只要保住了潼关,就能保住长安,大唐就不会亡。
封常清的想法是对的,可皇帝并不这样想。
国家乱起来,牛马蛇神都跟着飘起来,有人在玄宗李隆基的耳边吹风,说俩位将军是讨伐不利,故意下令退守,而闭关不出的原因是想扣留军饷,可怜将军的一片苦心,到了小人嘴里全是错误。
病急乱投医,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皇帝心急如焚,理性全无,做出的决定也是糊涂之极,他竟然下令处死了俩位将军。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潼关失守,潼关没了长安跟着也没了。
长安失守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唐朝彻底由盛转衰。
岑参听说消息后也是无能为力,毕竟他现在所处的地方可离长安远着,就是想救人也来不及,不过在他年近四十岁时,还是跟着北庭大军回到中原。
安史之乱还没结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北庭大军伤亡太大,人数消耗殆尽,最后没办法赶回边疆,不过岑参在边塞认了一个义子,这可能是他在边塞唯一的收获,一次外出办差回来,恰好遇到几个人逗弄一个小孩。
岑参当即写诗一首,小孩将此诗完整且正确的吟出来。
孩子的穿戴和唐人稍微有些不同,一看就知是外族,他很好奇孩子是怎么学的汉语,孩子才说自己家里以前也是书香门第,只是因为动乱跑到西域而已。
孩子的父亲听说岑参的事,请求岑参收留孩子为义子带在身边教导,岑参还给孩子改名叫岑鹘。
后来岑鹘果然没有辜负岑参的期望,不管是在军中做翻译,还是在朝中做官都很出色,这算是岑参愤懑不平的人生中唯一的一件幸事了。
回到长安的岑参,有杜甫等人的推荐任右补阙,但因为岑参太过于正直,频频上书给皇帝,都是大骂奸佞之人。
皇帝不待见他,小人嫉恨他,他接连被贬最后到虢州做长史,虢州这个地儿对岑参来说实在是太熟了,之前他的朋友来此处上班,他还给朋友题了一首送行的诗《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没想道现在把自己也送这里来了。
因为朝廷的动**,加上岑参本人性格耿直,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做了很多职位,最后在嘉州做刺史。
可这个职位也没做多久,岑参又被罢官了,彼时的岑参已经完全看开,从二十岁开始,他一心想着报效祖国,两次奔赴边塞就是为了建功立业。
但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没能如愿,是时运不济,是无人赏识,更是性格所致。
岑参已经彻底想通,不再想着做官,被罢官后的他,虽想东归、却未实现,最后死在了异乡。
岑参这一生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歌,因为有多年的边塞生活经验,他的诗歌描述很多边塞风景,风格大多都是豪放不羁、雄伟壮阔,这也恰如他内心的抱负一般,可是心中虽有凌云志,却无乾坤扭转时,所以岑参的一生或许带有不少的遗憾与不甘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