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那哪些又是虚的呢?“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半实半虚,“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全然是虚的了。
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半实半虚呢?它实的部分是江水和鸭子。
可以想象,画里一定画着一江春水,水中也一定会有一两只或者一群嬉戏的鸭子。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它是虚的呢?这句诗虚在一个“暖”
字上。
暖是一种触觉,一幅画可以画出江水,可以画出鸭子。
但是,它怎么可能画出“暖”
来呢?这就是虚的。
仔细想想,这“暖”
字用得好不好?真是好。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对自然的变化最敏感了,江水温度升高了一度半度,我们人类可能感觉不到,但是,水陆两栖的鸭子必定知道。
所以,它们才会扑通跳下水去,在水里自由嬉戏了。
还有什么比“春江水暖鸭先知”
更能透露出春天的温暖与蓬勃呢!
所以,这一句诗不仅把春天写活了,而且,它还不知不觉地生发出一个哲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通过最微小的变化来把握大方向。
比如这几年,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连带出版社都加印了好多版《唐诗三百首》,这也叫“春江水暖鸭先知”
。
再看“正是河豚欲上时”
。
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是半虚半实,这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纯粹是虚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欲上”
就是还没上,既然还没上,肯定就不可能出现在惠崇的画里,而只能是出现在苏轼的想象中。
问题是,既然惠崇没画,为什么苏东坡会想象出河豚来呢?大概因为苏东坡是个老饕(tāo),而蒌蒿、芦芽炖河豚,是当时的一道名菜吧。
苏轼有一个学生叫张耒(lěi),写过一本《明道杂志》,专记当时的文人逸事和社会风俗。
根据《明道杂志》的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dí)笋(芦芽)、菘(sōng)菜三物”
烹煮,最为可口。
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一定熟悉这道佳肴。
看看画上,蒌蒿也有了,芦芽也有了,他不由自主地脑补出了肥美的河豚,此刻春江水暖,蒌蒿满地,河豚也应该逆流而上了吧?就这样,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脱口而出了。
加上这句神脑补,多有动感,多有灵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