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饮酒》(其五)
banner"
>
陶渊明其人大家都听说过,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
什么叫隐士?可能有人会说,就是隐居的人吧。
对不对呢?不全对。
隐士最重要的特点不是隐居,而是不做官。
可是,不做官的人太多了,工人农民都不做官,难道都是隐士吗?当然不是。
隐士首先得是“士”
,也就是读书人。
那么,是不是一个读书人,只要不当官就能叫隐士呢?还不是。
有些读书人特别想当官,但是一直没当上,那样的人不能叫隐士。
只有既是读书人,又有机会做官,只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高洁追求,主动不当官的人才能叫隐士。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刚上任八十多天,有一个上级官员到彭泽县去检查工作。
这个官员既傲慢又贪婪,每次检查工作,各县长官都要对他卑躬屈膝,还得向他行贿(huì),才能破财消灾。
所以这一次,县里的小吏赶紧对陶渊明说:“请束带见之。”
意思是让陶渊明也卑躬屈膝地讨好他。
可是,陶渊明是个既刚直又骄傲的人,他丢下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直接挂印辞官,回家种田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其实是想说,有这样的精神才是真隐士,也只有真隐士才能写出《饮酒》(其五)这样的好诗来。
《饮酒》诗到底怎么写呢?按照一般的想象,应该写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李白《将(qiāng)进酒》)那样才对吧?至少也得是“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问刘十九》)。
可是陶渊明这首诗通篇看下来,根本没讲喝酒,为什么要叫《饮酒》呢?这首诗里的确没有酒,它之所以叫《饮酒》,不是要写怎么喝酒,而是因为它是在喝了酒之后写的。
中国古代诗人基本都爱喝酒,陶渊明差不多算是最早的一位以喝酒闻名的诗人。
当年,他刚当彭泽县令的时候,按照规定,国家拨给他二百亩公田补贴生活。
这二百亩地种什么呢?北方人可能想种麦子,南方人可能想种水稻,但陶渊明大手一挥,全部种秫(shú)!
为什么种秫呢?因为秫是酿酒的材料。
也就是说,在陶渊明的心中,喝酒比吃饭还重要。
后来他辞官归隐,没钱买酒了,但是,只要有谁送他酒,他一定痛饮,喝完必大醉,醉后必写诗。
这样一来二去,酒喝了不少,诗也写了不少,归拢一下,足足有二十篇,就都命名为《饮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