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在这样万众一心的情况下,再吝啬的人也慷慨起来了,再懦弱的人也英勇起来了,千千万万人好像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人又好像变成了千千万万人。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
。
大家一起磨刀霍霍(huò),一起奋勇向前,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啊!
我们讲古代的英雄,很容易会想到一个说法——“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
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河北这一带跟少数民族山戎接壤,赵武灵王还学习胡服骑射,非常具有尚武精神。
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燕赵壮士中个人英雄比较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但是,秦国的壮士不一样,他们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个英雄群体,他们讲究“袍泽之谊”
,他们永远“同仇敌忾”
。
事实上,这两个成语就出自这首《无衣》。
有了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仗打不赢呢?
《无衣》这首诗写在春秋初年,距离后来秦灭六国,还有差不多五百年的时间。
但是,尽管如此,后来那个视死如归,所向披靡(mǐ)的秦国已经在这首诗里初露端倪了。
事实上,不仅大秦帝国在这首诗里初露端倪,中国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也在这首诗里初露端倪了。
像我们熟悉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等等,不都有这首《无衣》的影子吗?
在中国历史的发端时期,我们就选这两首诗——《木瓜》和《无衣》作为代表。
因为这两首诗对应着先秦时期的两件大事:一件叫礼乐,一件叫征伐。
我们用《木瓜》代表礼乐,代表中国人重义轻利的精神;用《无衣》代表征伐,代表中国人慷慨激昂的勇气。
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从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两大地域的差别。
这两大地域,以崤(xiáo)山函谷关为界,东面叫关东,西面叫关西。
关东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人们彬彬有礼,写出的诗也温柔多情,《木瓜》可以作为代表;而关西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老百姓都质朴尚武,写出的诗也慷慨激昂,《无衣》可以作为代表。
中国古代讲“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从这两首诗里,就可以看出民风的差别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中国人就沿着《诗经》开创的道路走了下来,紧接着,就要走到秦汉时期,唱出属于秦汉时代的诗歌了。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秦国的特点是什么?
2.裳、泽、袍是指什么?戈、矛、戟、甲、兵又是指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精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