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指的就是春天。
问题是,用“东风”
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东风面”
呢?春天又不是人,怎么会有脸呢?这里是拟人的用法,所谓“东风面”
,也就是春天的模样。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怎么翻译呢?
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寻芳来到泗水之滨;这里无边无际的春光让人耳目一新。
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认出春天的模样,那到处盛开着的万紫千红就是新春。
这首诗的好处,第一是大处着眼,第二是即物说理。
先说大处着眼。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日》,所谓春日,就是春天。
春天的景致怎么写呢?有些诗人是从微观入手。
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是从小草入手;刘方平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是从小虫入手;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是从小鸟入手。
那朱熹怎么写呢?朱熹不是从微观入手,而是大处着眼,直接写大场面。
怎样才是大处着眼?看前两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
就是好日子,既然天气好,诗人也就起了游兴,要去寻芳了。
到哪儿去寻芳呢?古人讲究春水秋山,春天的景致,就是要在水边才最为明媚,所以,诗人寻芳的地点就选在了泗水之滨。
这就是“胜日寻芳泗水滨”
,一句诗,七个字,把时间、地点和主题都点出来了。
那么,在春日的泗水之滨,诗人看到了什么呢?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
,从天上到地下,从山光到水色,一下子,全都旧貌换新颜。
大家注意到没有?朱熹没有写花,没有写草,他没有写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拉开一个全景镜头。
因为春天的到来,这无边的光景一下子都变得焕然一新了。
我们能不能找到这种感觉?当然可以。
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不见得能说得出那么多细节,但是,你会有一种感觉,硬的一下子变软了,暗的一下子变亮了,黑白照片一下子变成了彩色图画,一切都仿佛活了起来。
这不就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吗?这种整体感受,就是大处着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