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借古讽今又在哪里呢?在“至今思项羽”
的“至今”
两个字上。
为什么如今想起项羽来?不仅仅是因为到了乌江亭,更因为今天的时局。
如今是什么样子呢?朝廷是苟且偷生,只知道逃跑;自己的丈夫呢?也是苟且偷生,只知道逃跑。
极目四望,哪里还有项羽那样的英雄肝胆,哪里还有“不肯过江东”
的人呢!
一个“至今”
,一下子就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也一下子就把诗人对今天的失望和不满表达出来了。
这就是借古讽今,让这首诗不仅慷慨,而且深沉。
有这样的气节,我们就知道,李清照不仅是个婉约词人,更是个巾帼英雄。
讲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到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事,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渡过长江招兵买马,卷土重来也未为可知。
这两首诗的立场,是不是刚好相反?李清照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是英雄;而杜牧说,项羽如果是个男子汉,就应该过江,等待卷土重来。
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的立场如此不同?那是因为两个人处境不一样。
杜牧身处晚唐,虽然朝政败坏,但是毕竟没有亡国。
杜牧是个有雄心的人,他希望朝廷能够振作,选贤任能,“卷土重来”
。
这种心情投射到项羽身上,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可是李清照不同,她身处北宋亡国之际,眼睛里看到的是朝廷只顾逃跑,老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种情况下,她希望皇帝也罢,官员也罢,能够有点儿热血,不要一味贪生怕死。
这样的心情投射到项羽身上,就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换句话说,杜牧强调的是心胸,而李清照强调的是气节。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明白了,杜牧和李清照,没有谁对谁错,就像心胸和气节没有谁对谁错一样。
他们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情境与立场的思想者,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李清照是怎么理解诗和词的?
2.“靖康之变”
是怎么回事?
3.为什么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自刎乌江”
有不同的立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