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种梦幻感一出来,马上,怀古诗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所谓六朝如梦,夜泊秦淮的杜牧,是不是走进了梦里,走进了古人的世界呢?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头。
除了第一句的互文,这首诗还连用了两处倒装句。
第一处倒装在哪里?在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按照正常的顺序,肯定应该是先到地方,再看风景,也就是“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
。
可是,真要这么写,那就太平铺直叙了,不精彩。
怎么办呢?诗人干脆倒过来,先写扑入眼帘的景致,然后再追述夜泊秦淮,这样一来,先声夺人,不就好看了吗?
第二处倒装在哪儿?在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正常的顺序是什么?一定是先听唱歌,再发感慨吧?也就是“隔江犹唱《**》,商女不知亡国恨”
。
可是,这样一来,不光音韵不对,而且没有了诗的韵味。
干脆还是倒装吧,把“商女不知亡国恨”
这个结论提到前面来,让人先心里一惊,然后再讲理由:你看,她们还在唱那《玉树**》的亡国之音呢!
为什么把“隔江犹唱《**》”
放在结尾就好?因为这样,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绕梁不绝的感情在,让你觉得,歌声余音袅袅,这首诗给人的震撼也余音袅袅,使人长长久久地回味,这就是诗的含蓄美。
本来,怀古诗的固定套路,就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这四个元素,杜牧这首《泊秦淮》里有没有?当然有。
古地是秦淮河,古人是陈后主,古事是《玉树**》,自己的感情是亡国之恨。
可是,他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了两个倒装、一处互文,马上整首诗就有了灵气,这是结构巧。
再看感慨深。
哪里是感慨?当然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当年,陈后主沉溺享乐而亡国,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
可是,年轻的歌女哪里知道这歌声里藏着如此深重的亡国之痛,她们还在酒家浅吟低唱,给客人劝酒助兴。
这让船上的诗人隔江听来,是何等感慨,何等悲哀啊!
那么,诗人是在谴责歌女吗?当然不是。
歌女唱什么歌,自然是要随着客人的喜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