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和流行的意见相反,对于断然否认柏拉图的神话可能来源于印度,即便仅仅是间接地,我是很犹豫的,因为在关于轮回的学说中也不可能排除类似的可能性。
但是,即便这种(首先是通过毕达哥拉斯)渊源关系得以确定,这两种思想系列之间的一致性的意义也几乎不可能被祛除。
因为,除非里面包含着真理的成分使柏拉图感到震惊,否则他就不会采纳这个故事,这是通过某种东方的传统而传播给他的一个故事——更谈不上给他以如此重要的地位了。
在一篇致力于系统考察柏拉图时代之前的这种思想路线的论文中,齐格勒(Ziegler,1913)把它追溯到起源于巴比伦人。
[弗洛伊德已经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谈到了柏拉图的这个神话,标准版,第7卷,第36页。
]
[82]我想在此附上几句话来说明一下我们的术语,这是一些已经在这本著作的叙述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发展的术语。
我们开始认识到,所谓“性本能”
,我们是通过它们和性的关系以及和生殖功能的关系来认识的。
当精神分析的发现迫使我们把它和生殖的关系加以削弱的时候,我们仍然保留了这个术语。
随着自恋力比多这个假设的提出,和把力比多概念扩展到个体细胞,性本能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迫使生物的各个部分趋向一体、并合在一起的爱欲(Eros);通常所谓性本能,被我们看作爱欲的一部分,似乎指向的是对象。
于是,我们的推测便假定,这个爱欲从生命一开始就起作用了,作为与“死的本能”
截然不同的“生的本能”
而表现出来。
死的本能是通过无机物发展而来的。
这些推测寻求通过假设,这两种本能(对这些倾向我们当时还没有更多的认识)从一开始就相互斗争,来解开生命之谜。
[1921年增补]或许要遵循这些转变并不那么容易,“自我本能”
就是由此而发生转变的。
最初,我们把这个名称用于一切本能倾向,这些倾向可以和指向某一对象的性本能区分开;我们使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形成了对立,性本能的表现形式就是力比多。
后来我们对自我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认识到,“自我本能”
的一部分也具有力比多的性质,并把主体自己的自我作为一个对象。
因此,这些自恋的自我保存本能现在只好包含在力比多的性本能之中。
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间的对立,现在变成了自我本能和对象本能之间的对立,实质上都具有力比多性质。
但是,在这里又出现了力比多(自我和对象)本能和其他本能之间的对立,其他本能的存在可以在自我中确定,或许实际上还能在破坏性本能中被发现。
我们的推测把这种对立变成了生的本能(爱欲)和死的本能之间的对立。
[83][参见第8页。
弗洛伊德在他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中已经对这些问题有所涉及,例如,在第一部分第八节和第三部分第一节。
]
[84][这是吕克特(Rückert)翻译的哈里里的《马卡梅韵文故事》中的一首名为“双盾”
的诗的最后两行。
弗洛伊德在1895年10月20日给弗利斯的一封信(弗洛伊德,1950a,信32)中也引用了这两行诗。
]
[85][“群体”
(Group)在本书英译本中都被用作涵义极为广泛的德语“Masse”
一词的同义词。
作者用这后一词既指麦独孤(McDougall)的“group”
,又指勒庞(LeBon)的“foule”
——此词在英文中更自然地被译成“crowd”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