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们假设有两类本质不同的本能:一类是在最广泛意义上所理解的性本能——假如你喜欢,也可叫**的本能(Eros);另一类则是攻击性本能,其目的在于破坏。
当用下述方式提出这种观点时,你们几乎不会视其为新观点。
这种观点看起来是一种尝试:它将爱与恨之间的日常对立作了理论上的升华,这种对立可能与物理学所假设的在无机物世界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相符合。
但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即这种假设仍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新观点,并且是一种应尽快抛弃的、人们最不希望见到的新观点。
我认为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因素正在对这种否定产生作用。
我们自己为什么需要花这么长时间才决定接受攻击性本能呢?为了自己的理论而利用那些显而易见并且众所周知的事实时,我们为什么会显得优柔寡断呢?如果我们试图把带有攻击性目的的本能归之于动物,或许根本就不会遇到什么反对意见了。
但如果认为人类气质中包含这种本能,则显得对人类是大不敬了;这种观点也违背了许多宗教假说和社会习俗。
因为从本质上讲,人类应该是天生善良的;
或至少是本性善良的。
即使他偶尔表现出野蛮、粗暴和残忍,这也仅仅是其情感生活转瞬即逝的失调,因为它们大部分是被煽动起来的,或者可能只是他迄今强加于身的那种不明智的社会制度的产物。
可惜,历史的教诲和我们的亲身经历都没有证实这一点,反而证实了这样一种判断:对人性“善良”
的信仰是那些有害的错误观念之一。
凭借这些观念,人们期望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安逸,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只会造成灾难。
这场争论无须继续下去,因为我们赞成人类具有特殊的攻击性的和破坏性的本能,这并不是根据历史教训或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是依据我们考察施虐狂和受虐狂现象而引起的种种普遍性思考。
正像你们所知,我们把性的满足与性对象遭受痛苦、施虐和践踏的条件相联系的现象叫做施虐狂;反之,把性的满足以自己遭受此种待遇为条件的现象叫做受虐狂。
又如你们所知,正常的性关系包含着这两种倾向的一种特定的混合体;当这两种性倾向将别的性目标放进背景之中,而用自己的目的来代替它们时,我们将它叫做性变态行为。
[106]你们也许根本没有注意到,施虐狂与男性气质有更密切的关系,而受虐狂则与女性气质有更密切的关系,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秘密的亲缘关系;尽管我必须补充说明,沿着这一途径研究,我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施虐狂与受虐狂这两个现象对力比多理论而言,都是真正令人迷惑的问题,而受虐狂则尤为突出。
这两种现象构成了力比多理论的障碍,而它们又恰恰能变成替代力比多理论的另一种理论基石。
然后,我们的观点是,在施虐狂和受虐狂中,我们得到了两个关于爱的本能和攻击性这两类本能的混合体的极好例子。
我们再假定,这种关系是一种原型关系——我们能够考察的每一个本能冲动,都是由这两种本能的类似的融合或重合所组成。
当然,这种融合的比例变化是很大的。
结果,爱的本能将多种多样的性目的引进融合物中,而攻击性本能仅容许它们的单一倾向在融合物中趋于缓和或发生变化。
这个假设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景,终有一天,它对我们理解病理学过程会有重大意义。
由于融合物也可以分解,所以我们可以预料,这类分解作用会对融合功能产生最重大的影响。
但这些概念仍太过新颖,也没有人力图将它们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107]
让我们回到受虐狂呈现给我们的那个特殊问题吧。
假如我们将其**成分暂时搁置不论,受虐狂就会向我们证明一种以自我毁灭为目的的倾向的存在。
假如自我——不过在此我们心里所指的更是本我,即整体的人[108]——从起源上来讲包括所有的本能冲动,这对破坏性本能而言也是真的,那么我们就得出这样的观点:受虐狂比施虐狂产生更早,施虐狂是指向外部的破坏性本能,所以,获得了攻击性特征。
一定数量的原始的破坏性本能仍可能存在于内部。
好像我们仅能在下面两种条件下觉察到这种本能:当它与**本能结合而转化为受虐狂时;或者,当它拥有或多或少的**成分,作为攻击性本能指向外部世界时。
现在下述可能性的重大意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攻击性本能不能在外部世界中得到满足。
因为它碰到了真实的障碍。
假如这种情况发生了,它就可能退缩;而增加在内部占有稳定地位的自我破坏性。
我们将会知道,这就是事实上所发生的情况,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受到阻碍的攻击性好像包含了一种严重的伤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