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1895])第二编第一部分的第二节中,弗洛伊德说,这些内源刺激“有其身体细胞的根源并导致主要需要的产生:饥饿、呼吸及性”
。
但在这里却根本没有真正的“本能”
词汇出现。
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神经症(psyeuroses)的冲突是“自我”
(ego)与“性”
(sexuality)的冲突。
虽然“力比多”
(libido)是一个常用术语,但作为一个概念却指“躯体性紧张”
(somaticsexualtension),并认为是一个“化学事件”
(chemit)。
只是在《性学三论》中,力比多才被明确地归纳为性本能的表达。
而冲突的另一面“自我”
却很久都未界定。
关于自我的讨论主要是在与其功能的联结中进行的,尤其是“压抑”
、“抵抗”
和“现实检验”
,但却很少说到它的结构(structure)及动力学(dynamics)[除了在《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14节中有过这样的企图[268]。
“自我保护”
(self-preservative)本能几乎根本没有涉及过,只是在探讨力比多的理论时间接地提到过,即力比多在发展的早期会附着于自我保护本能[269]。
但若将自我视为神经症冲突的压抑器(repressiveagent),似乎没有明显的理由可将它们与自我所起的作用联结起来。
在《精神分析关于心因性视觉失调的观点》中(1910j),弗洛伊德突然地引入了“自我本能”
(ego-instincts),一方面将它等同于自我保护本能,一方面又等同于压抑功能(repressivefun)。
此后,两种本能,即力比多与自我本能间的冲突便成了规律性的。
然而,“自恋”
概念的引进却使问题变得复杂了。
在关于自恋的论文中,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力比多”
(ego-libido)(或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libido),与“对象力比多”
(object-libido)贯注于对象相比,自我力比多是贯注于自我的。
在该文的一节及之前的一处议论中,弗洛伊德向人表明他已为本能的这种“二元的”
(dualistic)分类感到不安。
的确,在关于“施尔伯”
的分析中,他坚持将“自我贯注”
(ego-cathexes)与“力比多”
加以区分,将“源于性能的兴趣”
与“一般兴趣”
加以区分。
后一种区分在弗洛伊德反驳荣格的论自恋一文中又出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