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批五百套送往非洲萨赫勒地带的一个牧民村落。
三个月后,我们收到回信:他们用羊皮帐篷支撑光伏膜,夜间靠牛粪发酵供热发电,甚至建起了小型冷藏柜,保存疫苗。
附带的照片里,一位老妇人坐在发电机旁织布,脸上映着柔和的蓝光。
背面写着:“以前我们等雨,现在我们也等光。
但这一次,是我们自己种下的。”
国内反响随之升温。
越来越多社区主动申请加入“能源共约”
网络。
巴黎地铁站开始试点安装动能地板,乘客步行产生的电力用于照明;塞纳河畔的路灯则结合水流涡轮与太阳能双模供电,并在底座刻上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实时发电来源。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中学教师写来的信。
她带领学生重建了教室的供电系统,全部使用回收材料。
孩子们轮流值班记录能耗,还设计了一套“用电信用分”
:节约用电可积分兑换课外活动时间。
她在信中说:“你们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原来最好的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冬雪再降时,我独自回到蒙马特高地。
风车依旧旋转,叶片划破寒雾,发出熟悉的低鸣。
我抬头望向夜空,城市的灯火比往年更加明亮,却不刺眼。
那些光不再只是冰冷的电流输出,而是无数选择叠加后的结果??有人愿意少开一盏灯,有人坚持亲手发电,有人宁愿慢一点,也要掌握自己的开关。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于莉枫发来的消息:“克莱尔今天通过了电工初级考核。
她说,以后要设计一种能让盲人‘触摸’到电流方向的装置。”
我笑了,回了一句:“告诉她,我已经开始画草图了。”
收起手机,我走向山顶最后一台风车。
打开检修舱,取出藏在里面的蜡笔画??那幅戴礼帽的男人牵着星星的涂鸦,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略有磨损,但我一直保留着。
我把它钉在控制箱内侧,正对着仪表盘。
然后按下启动键。
螺旋桨缓缓加速,切割着凛冽的风。
仪表指针微微跳动,最终稳定在绿色区间。
电流生成,顺着地下电缆流向千家万户。
这一刻,我不再问自己是不是发明家。
因为我早已明白,真正的创造,从来不是一个人点亮世界,而是让每个人都有能力,点燃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而当亿万微光同时醒来,黑夜便不再是黑暗的延续,而是星辰诞生的序章。
风继续吹,灯始终亮着。
在这座城市,在这片大陆,在地球另一端尚未通电的村庄里,有人正弯下腰,插下第一根电线。
他知道,只要轮子开始转动,命运就不再由别人书写。
他也知道,哪怕全世界的电网都熄灭,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踩动踏板,光就不会消失。
因为光明,本就生于人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