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参议院基建委员会再度发声,拉布鲁斯主席公开质疑:“纳税人是否有权资助这种儿戏般的‘电力游戏’?”
更有右翼媒体煽动:“难道我们要回到中世纪,靠邻里投票决定谁家能开灯吗?”
压力如山压来。
我原准备撰文反驳,却被左拉拦下。
“别跟他们讲道理。”
他在电话里说,“他们不要真相,只要叙事。
你得让他们看见活生生的人,听见心跳声。”
于是,我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我邀请所有质疑者??记者、议员、专家顾问??来参加一场“无电之夜”
。
地点就设在贝尔维尔教堂。
信函发出后,多数人嗤之以鼻,称“荒谬作秀”
。
但仍有十余人到场,包括《世界报》特派记者、瑞士能源署观察员,甚至还有一位来自伦敦的爱迪生公司代表,西装笔挺,嘴角挂着讥诮的笑。
那晚,我们关闭了全部外部供电与储能装置,仅依靠现场即时发电维持基本照明。
活动从黄昏开始。
居民们陆续到来,带着自己的“发电工具”
:脚踏车、手摇发电机、小型风车、甚至一头驮着微型涡轮的山羊(那是农学院学生的玩笑之作,却意外实用)。
孩子们负责记录每户贡献电量,写在黑板上实时公示。
晚餐是集体烹煮的炖菜,炉火来自生物沼气??由社区厨余发酵产生。
灯光昏黄,却足够阅读。
一位盲童坐在角落,手指抚过一本凸点文字书,旁边志愿者轻声朗读。
九点整,我们举行了一场即兴音乐会。
没有扩音器,只有小提琴、口琴与人声。
歌声飘荡在空气中,比任何电流都更真实地连接着彼此。
那位伦敦代表全程沉默,直到散场时才低声问我:“你们真的每天都这么过?”
“不。”
我答,“大多数时候,我们有稳定的电力。
今晚只是想证明:即使失去一切技术支撑,只要人还在,光就不会熄灭。
而你们所恐惧的‘混乱’,恰恰是我们最坚固的秩序。”
他久久未语,临走前摘下帽子,轻轻放在捐赠箱上。
第二天,《日内瓦先驱报》刊登特稿:《在黑暗中,我看见了文明》。
作者写道:“他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现代’。
因为他们早已超越了对‘现代化’的焦虑。”
风波渐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