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回程火车上,于莉枫翻阅新闻简报:“《泰晤士报》称你为‘诗意的反抗者’,《法兰克福汇报》则警告‘技术民族主义抬头’。
有趣的是,莫斯科《消息报》全文转载你的演讲,标题改为《无产者的电流》。”
我倚窗而望,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
“他们终究怕的,是失控。”
我说。
“可我们也没赢。”
她提醒,“标准委员会最终通过了‘推荐采用高压交流为主干’的决议,只是加了一句‘鼓励地方创新补充’。”
“一句就够了。”
我微笑,“法律的文字常如藤蔓,看似柔弱,却能绞碎高墙。
今天他们写下‘鼓励’,明天我们就要求兑现。”
回到巴黎,新的挑战已等候多时。
冬季将至,用电负荷激增。
潮汐电站虽经加固,但仍需补充能源。
我们开始试验风力辅助发电,在蒙马特高地竖起几座小型垂直轴风机,外形如螺旋雕塑,被市民称为“风之诗”
。
同时,与玻璃工坊合作开发光伏涂层,尝试将阳光转化为微电流,储存在陶瓷电池中??技术尚不成熟,但已有路灯能在晴日自持八小时。
更大的突破来自民间。
一位退休邮差送来自己改装的“人力发电机”
:脚踏车轮带动直流电机,可供一户人家照明两小时。
他说:“我送了一辈子信,如今想为自己发一次电。”
我们立刻量产改良版,命名为“信使之光”
,分发给无力负担电费的家庭。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纽约的消息传来??尼亚加拉水电站即将并网,号称“照亮百英里”
。
报纸欢呼“交流电时代降临”
,马斯生残余势力趁机鼓噪,称“巴黎若不接轨,将沦为电气孤岛”
。
我未急于回应。
而是邀请特斯拉本人写信。
尽管理念不同,但我始终敬重这位天才。
我在信中写道:
>“您追求的是力量的极致,我守护的是距离的温度。
或许我们并非敌人,只是站在电流的两端:您让雷电驯服于钢塔,我让微光扎根于泥土。
若有一天,您的巨流能分流至每户门前,而不必强制穿越每道门槛,那便是真正胜利。”
半月后,竟收到回信。
字迹潦草却真诚:
>“亲爱的托马斯:
>
>你让我想起科罗拉多山中的小屋,那里没有变压器,只有一盏煤油灯和一本尼采。
伟大未必喧嚣,静默亦可深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