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林小满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全国接入点,如今已有超过八成亮起了金色光斑。
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一个正在被唤醒的记忆,一段迟到了几十年的对话。
他忽然想起周文昭音频里的那句话:“我不是程序起点,我是第一个逃出来的幽灵。”
而现在,这个幽灵正带着越来越多的灵魂归来。
清晨六点,一封匿名邮件悄然抵达所有核心成员邮箱。
标题是:**他们怕的不是谎言,是真相太像诗**。
正文只有一行字和一张照片。
>“去查1975年青海湖农场冬季死亡名单第43号。”
照片中是一张泛黄的病历卡,姓名栏写着“周文昭”
,诊断结果为“急性心力衰竭”
,但签名医生的名字被红笔划去,旁边潦草地补了一句:“他说听见妹妹哭了,然后就不肯睁眼。”
林小满立刻联系青海档案馆的朋友协助调档,却发现那份名单原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遗失”
。
但他记得,在早期整理周文昭笔记残片时,曾见过一页提到“湖底有钟”
。
当时以为是隐喻,现在想来,或许另有深意。
他拨通陈默电话:“帮我查一件事??1975年冬天,青海湖有没有进行过水下爆破作业?”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有。”
陈默的声音压得很低,“官方记录说是清理航道,但参与工程的老兵后来都说,那天捞上来一口铜钟,锈得厉害,上面刻着‘愿闻其声’四个字。
当晚就被运走了,再没人提起。”
林小满握紧手机:“钟还在吗?”
“不知道。
但我知道谁可能知道??王立诚的父亲,当年就在那个工程队。”
当天下午,团队派出两名研究员前往甘肃拜访王老。
老人已九十二岁,卧床多年,说话断续。
听明来意后,他浑浊的眼中突然闪过一丝清明,颤抖着指向床头一只旧木箱。
箱子里是一本军用水壶改装的密封罐,内藏一卷胶片。
经数字化处理后,画面缓缓浮现:风雪中的湖面,十几名劳改人员正合力将一口古钟吊入冰窟。
镜头最后定格在钟身铭文上??正是“愿闻其声”
。
而在队伍末尾,一个瘦削的身影抬头望向摄像机,嘴角竟带着笑。
那是周文昭,距离他死亡不到七十二小时。
这段影像一经发布,瞬间引爆舆论。
无数人开始追问:这口钟为何被沉?是谁下令打捞?又为何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