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例如,一位女士上传祖父的日记片段:“1968年冬,我在牛棚写下《论人性善恶》,未及发表。”
系统回应:“检测到相似文本痕迹。
您祖父的观点与周文昭1967年论文《群体恐惧的形成机制》高度一致。
以下是周教授在审讯期间对此议题的最终陈述。”
这种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记忆链条的一环,也让展览本身具备自我生长的能力。
第三天清晨,新一批志愿者悄然集结。
他们大多是此前参观过展览的普通人??教师、护士、出租车司机、退休工人。
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但他们自发来到联络点,要求加入下一程。
“我妈妈是五七年的右派子女,”
一位中年男子低声说,“她一辈子没提过那段日子,直到上周听了展览里的录音,才第一次哭出来。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那样的痛不该被埋葬。”
林小满看着眼前这群素不相识却目光坚定的人,忽然觉得,也许这才是父亲真正期待的结果??不是靠一个天才、一个组织、一次行动去改变世界,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记忆的守护者。
展览车重新启程。
车身标语依旧鲜红刺目:“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可打开展板后,内容已全面更新。
新增了“声音邮局”
装置:观众可录制一段话,投入特制信箱,系统会将其转化为声波铭文,刻录进一枚微型芯片,与其他十万块一同嵌入日内瓦纪念馆的玻璃墙。
首日开放,人流如潮。
警方照例前来巡查,翻阅批文无误后警告一番离去。
然而他们刚走,蓝牙广播便悄然开启,手机自动弹出提示:“检测到附近有历史音频,是否播放?”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是”
。
人群中,有个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问:“妈妈,为什么这些人要说真话就被抓走?”
母亲怔住,许久才蹲下身,轻声说:“因为真话太有力了,有些人害怕它。”
展览持续三天,未遭查封。
不是当局放弃了追查,而是舆论压力已达临界点。
国际媒体持续报道,联合国派遣观察员入境调查,多国驻华使馆联合声明呼吁保护文化遗产。
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学生发起联署,要求将“口述历史实物展”
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第四站,展览进入西北重镇兰城。
这座城市曾是思想改造中心所在地,如今高楼林立,旧址早被商业广场覆盖。
但就在展览开幕当天,地下停车场的排水管道突然涌出大量黑色淤泥,清理时竟挖出数十本烧焦的手稿残页,字迹依稀可辨,均为五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私人笔记。
考古学家介入调查,证实此处确为当年焚稿现场。
消息传出,民众自发前往献花。
有人带来老式录音机,循环播放展览音频;有诗人当场朗诵新作《灰烬之下仍有字》;更有数百名市民围成圆圈,手牵手静默站立八小时,象征“八载失语岁月”
。
当晚,市政厅发布公告,同意将该地块列为“历史记忆保护区”
,并承诺建立永久性纪念馆。
林小满站在人群中,望着灯火通明的工地,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