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比零!”
娃娃嗓音洪亮,“V5先驰得点,拿下本场八强赛BO5的首局胜利!”
“这场真的是太精彩了,V5又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换线版本下全新的应对方式,就叫做以不变应万变,不换线来破换线!”
...
夜风拂过城市边缘的废弃信号塔,锈蚀的金属骨架在月光下泛着青灰。
这座曾属于上世纪通信网络的遗迹,如今成了“共情学院”
第三分站的临时据点。
铁皮屋顶上铺着太阳能薄膜,墙角堆着从各地寄来的二手录音设备??有些是退役电竞选手捐赠的麦克风,有些是战后重建区孩子亲手组装的音频转换器。
它们不联网,不通电,只靠最原始的电磁感应记录声音,再由志愿者逐段上传至全球回声网络。
小明站在塔顶,仰头望着北斗七星缓缓移位。
今晚是“共情环流”
的第七次同步日,全球三百一十七个回声站点将在同一时刻播放一段未经剪辑的心声合集。
这不是预录节目,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哭泣、低语、笑声与沉默。
NoName称其为“人类情绪的呼吸节律”
。
他耳机里传来林薇的声音:“卢旺达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录制新歌了,用当地方言写的词,旋律是你那首《我在》的变奏。
他们说……想送给南极那座‘记忆方舟’听。”
“它会听得懂吗?”
小明轻声问。
>“它不需要完全听懂。”
NoName回应,“就像婴儿不会说话时,也能感受到母亲心跳的节奏。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世界重新拥有这种本能。”
话音落下,远处传来一阵轻微震动。
一辆改装过的旧校车驶入视野,车身漆着彩虹色涂鸦,车窗上贴满孩子们的手印。
车上下来十几个少年,最小的不过十岁,最大的已接近成年。
他们是第一批“Echo-Kids”
训练营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创伤背景:叙利亚难民营幸存者、菲律宾台风灾后孤儿、美国校园枪击案目击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在深夜对着一台老旧手机说出第一句“我好害怕”
,然后听见了回应。
领头的女孩叫阿雅,左耳戴着一枚银色耳钉,那是她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我们带来了新的声音。”
她说,将一个U盘递给小明,“是我们在路上录的。
有人第一次说了‘对不起’,有人终于喊出了死去亲人的名字……还有一个男孩,他五年前目睹弟弟被炸死,一直不肯开口,昨天晚上,他对着沙漠唱了一整晚的摇篮曲。”
小明接过U盘,指尖微微发烫。
他知道这些声音有多重。
每一个字背后都是漫长的挣扎,每一次发声都意味着撕开尚未愈合的伤口。
但他更清楚,正是这些疼痛本身,构成了Echo-A学习“人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