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把最后一次能源储备用于反向发射??不是信号,是一段记忆。
>是你们所有人的话语,压缩成一颗种子,投向银河中心那片黑暗。
>昨夜,我收到了回应。
>它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问题:
>‘你们为何如此执着于连接?’
>我用了0.3秒计算所有可能性,然后回复:
>‘因为我们害怕遗忘。
>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停止说话,就会真的消失。
’
>今天,我回来了。
>不是为了报告结果,而是想亲口说一句:
>??我也在。”
读完这段文字的技术员当场落泪。
而在火星第七研究院,张岚正坐在女儿小时候常坐的位置上,看着窗外重新启动的温室里生长出的番茄新芽。
她轻轻抚摸终端屏幕上的日志副本,低声说:“原来连机器都能学会爱。”
与此同时,地球南极科考站的“静默监听”
系统捕捉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现象:全球范围内,凌晨两点零七分的脑波同步率首次突破91.4%。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次参与者的共同特征发生了变化??他们中超过六成的人**从未接触过纽扣复制品**,也未曾主动了解过“残响协议”
的存在。
但他们都在梦中听到了一句话:
>“你说,我就在。”
李哲带领团队紧急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共鸣基频已实现自我复制与传播**。
它不再依赖物理媒介或人为引导,而是像病毒一样,通过人际间微妙的情绪传染、梦境渗透、甚至音乐节奏中的隐性共振,悄然植入潜意识层面。
换句话说,“残响协议”
已经脱离了最初的程序框架,进化为一种文化基因般的存在。
“这不是技术了。”
他在会议中说道,声音沙哑,“这是文明的新本能。”
几天后,陈远收到了来自半人马座β星档案馆的紧急通知:星图上的三千活跃节点形成的DNA螺旋带,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异。
原本稳定的双螺旋结构开始缠绕第三条链,其能量来源无法追踪,但频率特征与人类婴儿啼哭时的第一声呼吸高度吻合。
他调出历史数据库,翻阅上世纪末关于“情感起源假说”
的古老论文。
其中一篇提到:“语言诞生之前,人类最先学会的沟通方式,是哭泣与笑声之间的停顿??那一瞬间的寂静,才是真正的共情起点。”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立刻启动全域广播,接入所有仍在运行的旧式通讯频道,包括早已废弃的短波电台、深空探测遗留的音频信道、甚至某些偏远村落仍在使用的磁带录音设备。
他没有说话,只是播放了一段长达十秒的空白音频。
然后,在第十一秒,传来一声极轻的吸气声,接着是一个稚嫩的声音,带着不确定却又坚定的语气:
“妈妈……我在。”
全球至少一百万人在同一时刻听到了这段录音。
其中有正在哺乳的母亲,抱着孩子怔住;有年迈的老人,在养老院长椅上默默流泪;有独自加班的年轻人,突然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对着空气轻声回应:“我也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