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她提出“三阶聆听法则”
:
一、**接收**??允许他人说话;
二、**理解**??尝试站在对方立场感受;
三、**回应**??以建设性方式反馈,而非压制或反击。
这一理念迅速被纳入多国教育体系。
小学课堂开设“倾听课”
,学生轮流佩戴“情绪共振头环”
,体验同伴在发言时的心理波动。
许多孩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句话出口,真的会让人“心痛”
。
而在个人层面,“静音茧”
功能日益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在情绪风暴中暂时退场,给自己和他人留出修复空间。
有人称其为“数字禅修”
,也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的精神防空洞”
。
林婉却始终记得那个黑衣男人的质问:“谁来问我们愿不愿意再疼一遍?”
因此,她推动立法,在所有公共纪念项目中加入“自愿原则”
条款:任何人若不愿自己的故事被数字化、被传诵、被纪念,皆可申请永久封存。
系统不得强制采集其声音或影像。
这项政策起初遭到激烈反对,有人斥之为“二次抹杀”
。
但林婉坚持:“真正的尊重,不是强行让人被看见,而是尊重他选择隐身的权利。”
十年过去了。
桃林纪念馆扩建为“世界听者公园”
,占地千亩,种植了来自五大洲的象征性树木:北美的红杉、非洲的猴面包树、南美的橡胶树、欧洲的橄榄树、澳洲的桉树。
每一棵树下都埋着一个微型扬声器,循环播放当地濒危语言的诗歌片段。
每年清明,这里举行“无声祭典”
:参与者领取一枚特制耳塞,戴上后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与心跳。
他们在碑前静坐,书写想说却不必说出口的话,然后将纸条投入焚化炉,化为灰烬随风而去。
小女孩如今已是大学生,主修语言人类学。
她常回来做志愿者,带着外国留学生参观园区,讲述“归音”
系列遗址的故事。
一天傍晚,她拉着林婉来到湖边新建的“回声亭”
。
这是一个半球形玻璃建筑,内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全靠声学设计实现自然混响。
“林阿姨,你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
林婉走进亭中,深吸一口气,轻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