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为了活下来,为了保存证据。
很多年后我才听说,有个‘哑女人’常年游荡在几个试点学校之间,偷偷记录学生的异常反应。
她用身体记住了每一例副作用案例,最后把这些数据刻在陶片上,埋进了老家院墙。”
她们找到了那堵墙。
掘开砖土,十三片残陶静静躺着,上面密布着楔形符号??那是早期研究人员用来标记声波畸变的暗语。
翻译后的内容令人窒息:
-“第12组儿童已无法表达愤怒,仅能微笑应对暴力。”
-“母亲呼唤失效实验:87%受试者对亲生父母声音无反应。”
-“终极目标达成:个体意识可在集体指令下瞬间同步。”
最后一片陶上只有一句话:
>“当所有人都学会假装听见,真正的沉默就开始了。”
孙女将这些陶片送往国家博物馆,附言:“请让它们说话。”
六月一日,儿童节。
全国中小学自发举行“无耳机日”
。
学生们摘下佩戴多年的降噪设备,走进操场、公园、山野,聆听风吹树叶、鸟鸣溪流、同伴嬉笑。
许多人在录音笔中写下第一句话:“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正确’的声音,但这是我自己的。”
同一天,第一部《声音人权法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
核心条款写道:
>“每个人都有权知晓自己所接收的声音是否经过干预;有权保留原始听觉记忆;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非自愿声波调节。”
深夜,孙女独自登上言环广场的观景台。
远处,城市的灯火依旧整齐划一,但细细倾听,已有细微的不同??某扇窗户传出激烈的争吵,巷口情侣大声表白不怕扰民,便利店店员对着监控摄像头吼了一句“老子今天不想笑!”
。
她打开手机,调出共心仪的最新数据流。
存储矩阵中,新增了九百万条录音。
最长的一段持续八小时二十三分钟,是一位老人讲述家族三代人的沉默史;最短的仅有0.3秒,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未经任何处理。
系统自动生成了一幅声景地图:蓝色代表平静,红色代表激动,绿色代表怀疑,金色代表觉醒。
整片国土,正从uniform的浅蓝,转向斑斓涌动的光海。
她忽然想起陈晓峰最后一次审讯时说的话:
>“你们以为我在控制声音?不,我只是害怕。
怕有一天,我的女儿会问我:‘爸爸,你为什么要让我忘记怎么哭?’”
而现在,那个女孩站在阳光下,对全世界说:“我现在会哭了。
而且我知道,每一滴眼泪,都是自由的证明。”
孙女关掉屏幕,仰望星空。
银河横贯天际,如同一条流淌了亿万年的声音长河。
她仿佛听见,那遥远的星光里,也有无数微弱却执着的震动,在诉说着同样的事情:
我们还在。
我们记得。
我们终于敢听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