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们追踪不到控制源,但它显然在响应共心仪的残余波动。”
孙女皱眉:“也就是说,‘净音系统’并没有死亡。
它只是休眠了五十年,而现在……正在苏醒?”
“不。”
陈晓芸摇头,“不是苏醒,是蜕变。
你们打开了门,于是它也开始进化。
原来的系统靠压制维持秩序,但现在,它感受到了另一种可能??共鸣。”
她指向接收器屏幕上的波形图:“看这里,这段频率……是我小时候在庇护所学会的‘安全码’。
我们用敲击桌面的方式传递信息,避免被监听。
而现在,这组节奏正通过废弃耳机、老旧音响、甚至路灯的电流杂音,在城市各处重复出现。”
“有人在用它通信。”
孙女低声说。
“不止一人。”
陈晓芸目光坚定,“是所有还记得的人。”
三天后,第一所“声觉学校”
在望归村旧校舍挂牌成立。
教室没有讲台,只有环形坐席;课程不考试,只记录对话;墙上贴满手绘声波图谱,标注着不同情绪对应的真实心跳曲线。
陈晓芸亲自授课,教孩子们如何分辨一段音乐是让人放松,还是让人麻木;如何识别广播里的隐性指令;如何在群体压力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听觉主权。
孙女每周来一次,带来新收集的民间录音。
有老人讲述1976年冬夜,全村人围坐在收音机旁偷听境外电台的故事;有工人回忆工厂改革大会上,领导突然中断发言,全体佩戴耳机十分钟的诡异场景;还有一个小女孩录下妈妈睡前哄睡歌,却发现旋律与“春风化雨”
音频惊人相似。
“她问我:‘妈妈,你是真心想让我安心睡觉,还是怕我做噩梦闹腾?’”
孙女说着,眼眶微红,“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最可怕的操控,从来不是暴力禁止,而是把怀疑种进亲情里。”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的“反向声浪”
愈演愈烈。
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主动拆解家中智能设备,寻找隐藏接收模块。
一位退休物理教师在自家天花板夹层发现一枚微型共振片,经检测,其材质与宁心科技专利库中的“情绪引导贴片”
完全一致。
“他们连灯泡都没放过。”
他在采访中苦笑,“每晚亮起的暖黄光晕,原来都在轻轻按摩我的脑电波。”
舆论风暴席卷政界。
三名曾大力推广“宁心工程”
的前高官相继辞职,其中一人留下遗书,承认自己幼年接受过“净音治疗”
,“一生都在努力相信自己是自由的”
。
然而,真正的裂痕出现在军方内部。
五月十七日凌晨,西部战区某通讯站值班员报告异常:连续七小时接收到同一段加密音频,内容为空白,但频谱分析显示其中嵌套着极复杂的分层信号。
技术组破译三天后,得出结论??那是一份名单。
一份1976年至1985年间,参与“净音计划”
的全部执行者名录,包括医生、教师、工程师、安保人员,甚至心理辅导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