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施工期间,不断有陌生人前来捐赠物品: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写着“1968年劳改农场自学所用”
;一副老花镜,镜腿刻着“勿忘言”
三字;还有一台锈迹斑斑的打字机,据说是当年某位记者用来秘密抄录禁书的工具。
最特别的是一块青砖,由一名九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亲手送来。
他颤巍巍地说:“这是我当年拆自家祠堂时留下的。
那时候他们说‘破四旧’,我把祖宗牌位埋了,却偷偷留下这块砖。
上面刻着我们家族三代教书人的名字。
今天,我把它交给你们,希望新的学堂能替我们把这些名字念出来。”
工人们将这块砖嵌入主楼地基中央,上方立碑铭文:“言之基,始于记。”
林小禾受邀参与学堂课程设计。
她提议开设一门名为“倾听课”
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每月完成一次深度访谈??不限对象,不限主题,唯一条件是必须全程录音并撰写反思日记。
她亲自示范,第一个采访对象便是村里的五保户赵阿婆。
老人已九十六岁,耳聋眼花,却记得七十年前的一桩往事:她的未婚夫是一名乡村教师,在土改运动中因保护一本《论语》不肯交出,被定为“封建余孽”
,吊死在村口的老槐树上。
尸体悬挂三天,不准收殓。
“他们说那是警告。”
赵阿婆喃喃道,“可我知道,那是杀鸡给猴看。”
林小禾握着老人枯瘦的手,问:“您恨过吗?”
老人摇头:“恨过,后来不恨了。
恨太累人。
我只是心疼那本书,被人撕了烧火取暖。
那么好的字啊,一页页化成灰……”
访谈结束后,林小禾将录音上传至“东方记忆基金会”
平台,并附言:“有些故事不需要评判,只需要存在。”
这条动态很快引发连锁反应。
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上传自己的家族记忆:有子女讲述父母作为知青互寄情书却被组织截获的往事;有孙辈回忆祖父晚年每每醉酒便跪地痛哭,只因他曾亲手批斗自己的恩师;还有一位海外华人上传了一段视频,是他父亲临终前用中文背诵《岳阳楼记》的录音??这位老人四十岁移民国外,一生未再说过一句母语,却在弥留之际,一字不差地念完了这篇少年时代熟读的经典。
“我不是为了政治。”
视频下方留言写道,“我只是不想让爸爸的声音彻底消失。”
陈砚每日浏览这些投稿,常常看到深夜。
他在工作笔记上写道:“我们原以为教育是从上至下的传递,其实真正的教育,是从下至上的涌现。
每一个普通人开口,都是对历史的一次重写。”
苏晓则着手筹建“声音档案馆”
,计划将所有口述资料数字化保存,并开发语音识别系统,自动提取关键词与情感标记。
她邀请艾米丽回国主持技术团队,后者欣然应允。
临行前,艾米丽在伦敦展厅做了一场告别演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