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配备降噪耳机与书写板,供情绪波动的学生暂时退避,并安排定期一对一倾听辅导。
一个月后回访,男孩已在班级朗诵比赛中读了自己的诗《补丁星》。
台下掌声雷动,他低头微笑,眼里有光。
四月中旬,林晚提出一项大胆计划:启动“百年回声”
工程??选取百位百岁以上老人进行深度口述史采集,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构建中国近现代平民记忆库。
首批名单涵盖抗战老兵、知青、铁路建设者、纺织女工、赤脚医生等群体。
首站选在山东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兵李德旺。
九十八岁高龄,耳聋严重,需靠写字板交流。
起初他对录音十分抗拒,认为“打仗没什么好说的,死了那么多人,活着的就是幸运”
。
但我们坚持每日探望,陪他晒太阳,听他零星讲述片段。
某日谈及战友牺牲场景,老人突然激动起来,用拐杖猛敲地面,嘶吼一句:“他们不该死!
他们是为咱们活下来的!”
??这是三年来他首次主动发声。
我们立刻调整策略,请来军乐团演奏当年战地宣传队常用曲目。
当《沂蒙山小调》前奏响起时,老人浑身一震,嘴唇开始跟着哼唱。
趁此契机,我们采用骨传导耳机配合震动反馈装置,让他既能“感受”
音乐节奏,又能清晰听到提问。
最终完成长达六小时的口述。
其中有这样一段:
>“那天拂晓攻山,政委摔断腿还爬着往前指挥。
我说背你下去,他瞪我:‘阵地就是棺材,老子死也要死在这儿!
’
>后来子弹打穿他胸口,血顺着地图往下淌,他最后指着敌军火力点,说了三个字:‘炸它……’
>我们全连只剩十七个人,抱着炸药包往上冲。
没人喊口号,就一个念头:替他炸了它。
>现在有人问我怕不怕,我说怕。
可当你看着兄弟倒在怀里,那种恨会让你变成疯子。
>可我现在后悔啊。
我不该恨那么久。
和平了六十多年,我还做噩梦,梦见他们在喊我名字。
>前年清明,我去烈士陵园跪了一整天,挨个墓碑磕头。
我说:‘兄弟们,我活得够本了,你们安心睡吧。
’
>那天风特别温柔,像是他们回了话。”
我们将整套资料移交国家档案馆,并建议设立“平民英雄记忆日”
。
更意外的是,这段录音启发了一位青年作曲家创作交响乐《山知道》,在北京首演当晚,全场肃立默哀三分钟。
五月,劳动节前夕,“声音火种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