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和林晚亲自前往。
那天教室空荡,黑板上还留着她最后一课写的句子:“文字是有温度的。”
我们支起麦克风,她靠在轮椅上,逐个念出学生名字,回忆他们的作文、性格、成长点滴。
说到一个总逃课却写得一手好散文的男孩时,她笑了:“你说你想当流浪诗人,老师现在告诉你??去吧,但记得给家里写信。”
整整两个小时,她耗尽力气完成五十三段录音。
最后一句是对全班说的:
>“孩子们,我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真心爱你们每一个人。
>将来你们走过山川湖海,若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请记得,那是我在读你们写的诗。”
三天后,她安详离世。
学生们集体来到学校,在操场上围成一圈,轮流播放她的话语。
有个女孩抱着录音笔泣不成声:“原来老师一直记得我写过‘星星是夜空的标点符号’……我以为她只是应付作业。”
十月金秋,教育部正式批复,“儿童原声档案”
项目升格为国家级文化工程,覆盖全国三千所乡村学校。
首批百名“声音导师”
完成培训,奔赴各地开展“声音写作课”
。
沈磊作为首席顾问,在结业仪式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而唤醒的第一步,是俯身倾听。”
与此同时,“声音火种行动”
首批志愿者全部确认身份。
他们散布在漠河、三亚、喀什、上海……职业各异:渔夫、图书管理员、狱警、盲人按摩师、边境哨兵。
每人手持加密U盘,内含一百段最具代表性的原始录音副本。
交接仪式以线上匿名方式进行,无人知晓彼此姓名,唯有共同誓言响起:
>“我承诺,守护这些声音,如同守护火种。
>若灾难降临,文明断电,我将以血肉之躯延续人类的记忆。
>不问为何,只为此刻有人曾真诚地说过:我在。”
十一月,东北暴雪。
我们接到紧急求助:黑龙江某福利院一名自闭症少年连续七天拒绝进食,医生束手无策。
家属尝试播放各种音乐均无效。
院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我们,提供了孩子过去三年零星发声的数据。
技术团队连夜分析其声波特征,发现他对某种特定频率的风声异常敏感。
据此制作了一段模拟森林夜晚的环境音,夹杂极轻微的童谣哼唱。
我们远程指导护理人员用蓝牙音箱循环播放。
第四天凌晨,少年突然睁开眼,伸手触碰音箱表面,嘴里发出模糊音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