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应主动关闭剩余缄渊,永久封存“未竟之言”
的觉醒路径?
争论持续七十二小时。
支持派认为必须遏制风险,哪怕牺牲部分言论自由;反对派则坚称这是倒退,是对小满和陈砚等人牺牲的背叛。
就在投票前夕,默言现身会场。
她已不再依赖手环发声,而是通过植入式神经共鸣器直接输出思维语音,清晰如钟。
“你们讨论的是控制,而不是理解。”
她说,目光扫过全场,“我们害怕真相,所以想锁住它。
可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真相本身,而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懦弱。”
她调出一段影像:那是缄渊十三号解封后的数据残留。
其中一段录音来自沈先生晚年独白:
>“我曾以为,只要把所有真相公之于众,人间就能清明。
>后来我才明白,若人心未准备好,真相只会变成另一种暴力。
>正如光能照亮黑暗,也能灼伤眼睛。
>所以真正的任务,不是强行睁开所有人的眼睛,
>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会凝视而不逃避。”
默言关掉投影,静静说道:“我们不需要关闭缄渊,我们需要升级自己。
不是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而是建立一种‘容真机制’??让人们可以安全地说出部分真相,逐步适应更深的层次,就像潜水者慢慢下潜,避免减压病。”
提案通过。
全球启动“渐进诚实计划”
。
第一阶段,在学校、医院、家庭咨询等非权力场景中推广“有限坦白训练”
;第二阶段,开发新型语工装置“心镜环”
,可检测言语中的认知冲突程度,并以颜色提示听者“此话含有多少自我欺骗”
;第三阶段,设立“沉默庇护所”
,允许个体在特定空间内合法保留隐私,哪怕违背“言必真”
原则。
三年过去,世界并未剧变。
但变化正在发生。
街头巷尾,人们开始习惯说:“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这么想。”
“我这么说,可能是因为害怕被讨厌。”
“其实我很嫉妒你,但这不影响我想帮你。”
这些话不再被视为软弱,反而成了勇气的标志。
而在地下深处,那三处未点亮的缄渊节点,也开始出现微妙异动。
地质传感器记录到一种奇特频率??既非摩斯密码,也非自然震动,而是某种类似婴儿啼哭的声波,纯净、原始,带着强烈的诉求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