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大约五分钟左右,眼见着场子逐渐热了起来,主持人笑着说道:“我看到大家都等急了,那就不耽误时间了,接下来,请陈院士为我们开讲!”
随着掌声响起,舞台上灯光黯淡下来,唯有一束光落下照在陈怀楚身上,而他身后的大屏幕,也浮现出此次课堂的主题——
《逐光七十年》
演播室里一片寂静,数百名学生,以及直播屏幕前,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及家长,都将目光注视在他身上。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陈怀楚笑容和煦,缓缓开口道:“同学们,在开讲之前,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想法——你们有没有想过,一团火,究竟要燃烧多少年,才能从照亮山洞的微茫,升华为普照大地的璀璨?”
停顿了几秒后,陈怀楚说道:“这不仅是此刻我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今日我们追逐“人造太阳”
,文明究竟需要多少代人的接力,才能让火种升华为永恒的光?”
“在今日之前,确切的说,在曙光堆建成之前,谁也无法给出答案,谁也不敢给出答案。”
“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出准确的数字——七十年!”
大屏幕上,浮现出罗布泊上空的那道蘑菇云照片。
陈怀楚继续说道:“在2035年往前推七十多年,那时的新中国还在核讹诈的阴云下艰难求存,那时的先辈们在荒凉的罗布泊上,用算盘和草纸,在西北荒漠中点燃了第一簇“争气火”
——算珠碰撞的声音,和罗布泊原子弹的爆响交织成那个时代最悲壮的乐章。”
“我的导师还有刘建为院士、孙院士、周院士他们都参与过那场伟大的征程,还记得刘院士生前经常和我们闲聊,有次他说起一个事情,当年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半张图纸上画着嘲讽的蘑菇云。
但中国人硬是用算盘和草纸,算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太阳’。”
“1964年罗布泊的那声巨响,不仅让中国挺直脊梁,更将文明的炬火和不屈的精神传递给今天的我们——而这份炬火和倔强,如今已然刻在乃至每一个中国核物理研究人的心上。”
“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要用三代人、七十年光阴,去追逐一个可能看不见的太阳?”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隐藏在戈壁滩的夜色星光中:1964年原子弹爆炸时腾起的蘑菇云,1994年在西方技术封锁中建成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2025年燧人堆建成首次开机运行——这不是三个孤立的瞬间,也不是简单的一次次进步,而是一个民族用百年尺度书写的“能量守恒定律”
。
我们计算的不只是质能方程,更是文明存续的终极解。
我们从原子弹的护国盾牌到核聚变的璀璨之光,始终都是在解答钱学森前辈的叩问——中国人能不能攀登科学险峰?”
“言语是苍白的,所以我们用实际去证明——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组网,从嫦娥探月到聚变逐光,我们始终都在超越自我,始终都在回答:能!
一定能!”
“所以现在就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用七十年的时间,因为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追逐光芒需要百年孕育,就像珊瑚需要一生来堆积骨骼;理想信念需要代代相传,就如核裂变的罗布泊到核聚变的罗布泊。”
“同学们,科学探索最动人的部分,不是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而是明知此生可能无缘得见光芒,仍愿把青春燃成火把的决绝。
真正的无尽能源也从来不是反应堆里的氘氚聚变,而是一个民族对光明的永恒渴求。
刘院士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我们追逐的不是虚无的太阳,而是文明的火种。”
周院士病榻上仍旧叮嘱我:“要让聚变的火焰永不熄灭!”
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宛如飞蛾逐火般的投入下,我们成功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可是我要说的是,当聚变之光普照大地时,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也一个古老民族对‘大道之行’的千年应答,更是一个民族对太阳的永恒朝圣!”
“从燧人取火、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再到裂变之光、聚变之光,我们用了数千上万年,从古人传递到今人,从刘院士传递到我手中,未来,还将传递到你们的手中。”
“我想,当你们在草稿纸上写下的一行行公式,当你们为火箭发射倒计时屏息时,在作文本上写下“星辰大海”
时,在夜晚眺望夜空许下第一个科学梦想时,都是在续写这份跨越时空的誓言,都是在赓续这份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焰。”
“所以——走吧,继续向前走吧!
愿你们始终带着永远年轻,永远炽热的志气,让文明的火焰永恒燃烧,让人类的未来灿若星辰!”
——全书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