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最初按照李杜的要求,这部戏投资至少要在五千万到八千万之间,实际孙茹给出的预算,是六千八百多万。
现在已经花去了将近六千万了。
剩下的八九百万给易青做后期,还要包括上档后地宣传费用,真是捉襟见肘,为难死易景了。
后期最要紧的,无非是剪接、洗印和做声带、做电脑特技。
在亚洲,日本的洗印技术和电脑特技目前是遥遥领先。
各国的电影,要想获得高品质的画面,都要拿到日本去冲印和做后期。
至于做声带,日本和韩国都有独到之处,一个电影要想做到音效、音乐和剧情和演员的表演贴合无间。
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融入其中,完全感觉不到设计和做作的痕迹。
技术方面差一星半点也不成。
张一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在日本做的后期,价钱贵的吓死人,还要受气,直到拍《满城尽带黄金甲,才搭上美国这条线。
美国人可就比日本人大度多了,公事公办,也不搞什么国别歧视。
易青也曾经问过自己,会不会为了艺术效果而委屈自己到日本去受人白眼。
这是一个很挣扎地问题。
看着《十面埋伏那种绚丽灿烂的画面效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简直是个梦想。
但是易青不会。
他当然知道艺术是没有国界地,但是艺术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他也许会为了艺术不要自己的爱情和生命,但是他不会为了艺术放弃自己心里的那点对国家和历史的坚持。
总有一天,等我有足够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电影工业一体化,建成我们中国人自己地“梦工厂”
——易青经常这样默默的想。
不过理想归理想。
毕竟还是遥远的事情,眼前《潜龙于渊》的后期怎么办?
孙茹向易青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易青就哈哈大笑。
其实他和李杜早就商量好了。
在剧本创作的初期。
他们就和美工部门确定了整个戏的一个“灰暗而不失明亮,黯淡中间插闪光”
的美术风格,重在强调一种大时代的历史沧桑感。
这样地色调不但恰好贴合影片的主题,也正好避过了目前香港和国内电影工业最成问题的后期制作不良地窘境。
香港电影八九十年代辉煌的时候,那时的后期还有点国际水平的样子。
但是把电影纯粹看做一种商业和娱乐行为的做法,使得电影商们根本不会想去提高工业科技含量——短视和缺乏宏观调控是香港电影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有人有这个眼光,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就投资在这个方面,不但香港电影的颓败能有所缓解,这个投资的人更是可以大发一笔横财。
可惜那时候的香港电影投资人都只知道不断的跟风抢钱,拍一些烂商业片,十年后和十年前,拍出来的画面都是一个质素,灰蒙蒙暗蛐蛐的,一拍夜戏就看不清楚。
易青这次把毛片拿到北影和香港两个地方同时做,他和孙茹、李想、单少玉四个导演两头跑,监督质量;就着目前的技术水平尽可能做好,到时候把两头做出来的东西一凑,一剪,就搞定。
好在这次的电影剧情不是那种大场面高科技的,对后期这方面的纯科技含量的东西要求很低,内地和香港还可以应付。
电脑方面就在香港做,最后的剪辑也在香港完成,易青和导演组的助理们,又投入废寝忘食的工作。
就在易青的工作室隔壁,是何风、李佩佩和录音师们的录音间。
易青本来的意思,干脆下大本钱把声带和毛片送到美国去做——他的条件可比当年的张一谋强多了。
张一谋想用美国的技术而没有门路,易青和孙茹可是美国大富豪的女儿女婿。
可是何风坚决反对。
他有他的道理,因为无论美国还是日本,他们的电影录音技术和艺术理念,都是非常工业化和机械的。
何风认为体现不出“中国化”
的那种人性、悲悯、博大地俯瞰万物的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