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数量”
等词,“帆……布……就是我们天天缝的那个,硬硬的!”
她拿起一块帆布样品。
女工们跟着她笨拙地、却异常认真地念着,手指在粗糙的纸面上描摹。
莉亚,那个曾经被训斥、手指磨破的年轻寡妇,此刻正努力地辨认着材料单上的“埃及长绒棉”
字样,嘴里无声地默念着,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亮光——那是摆脱文盲的、微弱却真实的希望。
“学会了这几个字,”
卡洛塔的声音带着鼓励,“下次发工单,你们自己就能看懂要做什么、用什么料、做多少件!
不用再求人念,不用怕领错料被扣钱!
省下的时间,多缝一件,月底分红就多一份!”
她的话朴素却首击要害。
几个年纪稍大的女工用力点头,浑浊的眼睛里也燃起了学习的火苗,知识在这里不再是虚无的装饰,而是能换算成面包和尊严的实用工具。
车间里,不同区域的夜校灯火下,讨论声、提问声、甚至偶尔因弄懂某个问题而发出的轻快笑声,交织在一起。
效率、省料、识字……这些曾经遥远的概念,正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如同润滑油一般,悄然注入这庞大的工业齿轮之中,让它运转得更加顺畅,也点燃了那些原本只知埋头劳作的躯体里,名为“可能”
的微光。
几天后的傍晚,玛利亚在温暖的起居室里,借着明亮的煤气灯光,翻阅着新一期的《复兴报》。
她的目光越过那些关于银行动向、关税争议的宏大标题,落在了二版那个不起眼的角落——“炉边闲话”
。
栏目的标题很朴素:《巷口的暖意》。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只有平实的叙述:“……寒风卷过鸽子巷坑洼的石板路,几只粗糙却洗刷干净的陶碗,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冬日里邻里守望的一点星火。
老港区深处,新近亮起了一盏小灯——‘暖汤屋’。
它很小,或许只能温暖片刻的辘辘饥肠,但善意如同投入寒潭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总能触及更远的地方。
若您家中有闲置的旧衣、几斤多余的面粉,不妨送去这份微薄的邻里之暖。
无需留名,温暖自在人心……”
玛利亚的手指轻轻抚过自己做慈善照片和铅印的文字,眼底泛起温柔的水光。
她能想象出那个文笔细腻的编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
放下报纸,她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远处,纺织厂的方向,夜校的灯火依旧明亮,如同另一片倔强的星群,在工业的钢铁丛林中闪烁着。
手背上那片被热汤烫出的红痕早己消退,只留下淡淡的印记。
但掌心,似乎还残留着那个背着小妹妹的小姑娘递还空碗时,指尖传来的微凉触感,和她眼中那一点点被温暖点亮的微光。
微光点点,不足以照亮整个寒夜,却足以温暖掌心,也足以在冰冷的齿轮之间,注入一丝名为希望的人间烟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