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杨支书一拍大腿,“您能去就行!
车就在外面,咱现在就走?”
彭子其被这雷厉风行的作风逗乐了,简单收拾了一下,给王导发了条信息“有活儿,民俗祭祀,速来”
,便跟着杨支书上了他那辆满是泥土味的皮卡车。
车子一路颠簸到了河口镇杨家村。
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确实不错,但显得有些安静,多是老人和小孩。
听说请来了“电视上的文化大师”
,村里能走动的老人几乎都聚到了村委会大院,七嘴八舌,异常热情。
彭子其立刻投入工作,拿出笔记本,耐心地听老人们回忆。
过程很有趣,老人们记忆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
“祭河神得用大黄鱼!
越大越灵!”
“胡说!
老辈子是用红尾鲤鱼!”
“得唱《请神调》!
我还会哼两句!”
“不对!
是《丰收锣鼓》先开场!”
“时辰是卯时!
太阳刚露头!”
“明明是辰时!
吃饱了好干活!”
听着听着,彭子其和王导、小帅(他们随后赶到)都忍俊不禁。
这哪里是复原仪式,简首是大型记忆混乱现场。
但从中也能捕捉到关键元素:时间(清晨)、祭品(鱼、米、可能还有酒)、仪式(歌舞、祈福词)、核心(感恩自然,祈求丰收)。
彭子其没有试图强行统一所有人的记忆,而是抓住了仪式的“魂”
——感恩与祈愿。
他提议:“老人家们,咱们要不这样:不拘泥于细节,把大家记得的好的环节都融合一下,咱们搞一个咱们杨家村自己的、新时代的‘感恩河畔祈丰年’活动!
老的调子新的词,老的仪式新的心意,怎么样?”
这个思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于是,彭子其和王导、小帅开始帮着整理流程:保留了清晨举行、献祭新米和鲜鱼(用模型代替真鱼入水)、唱改良版的《祈丰调》、村支书念新编的感恩祈福词、最后大家分食祈福米糕和鱼汤的环节。
还加入了小朋友朗诵赞美家乡诗的环节,体现传承。
方案初定,大家摩拳擦掌,准备排练。
彭子其特意提醒:“心意到了就好,不用太紧张,自然欢乐最重要。”
然而,变故发生在了祭祀前一天。
村里一位九十多岁、平时几乎不下床的杨太公,不知怎么听说了这事,非要让人抬着来到村委会,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沉甸甸的东西。
太公耳朵背,说话含糊,但态度异常坚决,用拐杖跺着地:“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