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3D打印机的嗡鸣在储藏室渐成背景音,俞天的意识沉入模拟器时,仰韶聚落的陶窑正冒着淡青色的烟。
虚拟的阳光穿过芦苇顶棚,在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细碎光斑,泥条在陶轮上旋转的速率稳定在每分钟72圈,恰好与循环泵叶轮的最佳转速形成奇妙共振。
“不是压,是推。”
老匠人突然抬头,浑浊的眼睛仿佛穿透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他左手扶着泥条保持稳定,右手拇指以30°角斜压在搭接处,指腹的压力在机械义眼的监测下呈现完美曲线:接触初期的2MPa让泥料像受惊的鱼般贴紧基层,中期骤增至5MPa时,分子层面的扩散现象在全息投影里清晰可见,收尾时回落至3MPa的力道则留下细密的防滑纹路。
俞天的虚拟手指在界面上模仿这个动作,模拟器的参数面板突然炸开无数数据流。
当他的拇指以5MPa压力碾过虚拟泥条,系统弹出的热成像图显示:泥料的温度竟自发升高了3℃,这是分子摩擦产生的自然热量,比3D打印机的激光加热更均匀。
“原来如此。”
他盯着压力曲线与温度变化的重合区域,“材料自己会发热,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打印温度。”
虚拟窑火突然旺起来,老匠人将陶坯旋转360°检查的动作让俞天想起循环泵的动平衡测试。
当老匠人用指尖轻轻叩击陶坯,回声在虚拟空间里荡开的频率,与叶轮合格件的振动频率完全一致。
“泥有灵性,你顺着它,它就护着你。”
老匠人突然将陶坯浸入水中,表面的水膜在压力作用下渗入0.5mm斜角,填充空隙的方式与打印喷头需要的材料浸润度不谋而合。
模拟器的参数面板突然闪烁红光,俞天的机械义眼捕捉到关键数据:老匠人拇指的压力变化与钛合金的塑性变形区间完美匹配。
5MPa的峰值压力对应的,正是3D打印机当前温度下碳纤维的最佳融合点,而降低10℃至160℃后,材料的流动性反而提升了19%,就像老匠人总在陶土半干时施加最后压力。
“温度参数错误。”
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闯入模拟器,白大褂上的数据流戳向虚拟陶坯,“160℃会让钛合金的强度下降5%,马库斯的激光切割参数里明确标注——”
“但融合度提升了23%。”
俞天打断她,将虚拟陶坯的截面数据与叶轮碎片对比。
斜角处的泥料分子在压力下形成的网状结构,与钛合金和碳纤维的理想结合形态惊人相似,“老匠人从不用蛮力,5MPa是让材料自愿流动的临界值,就像水流向低处是自然规律。”
他的虚拟手指模仿着三阶段压力法,模拟器突然弹出新的打印方案:斜角0.5mm保持不变,温度降至160℃,配合2→5→3MPa的压力变化。
虚拟窑火升起的瞬间,老匠人突然把陶坯放进柴堆。
俞天的机械义眼记录下窑温变化:从室温升至800℃用了3小时(慢速升温让水分均匀蒸发),800℃到1050℃只用40分钟(快速烧结锁定结构),这个曲线与3D打印机的分层固化需求形成跨时空共鸣。
当陶坯出窑时,斜角处的密度检测显示,空隙己被自然流动的泥料填充至0.01mm以内,比机械加压的效果更完美。
模拟器突然剧烈震动,马库斯的机械臂正透过现实中的设备敲击模拟器外壳。
“18小时倒计时。”
他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的刺耳,“地球董事会的专家团己经登机,你的斜角叶轮最好能通过抗疲劳测试。”
俞天退出模拟界面时,恰好看见马库斯的私人终端在闪烁,屏幕上是他偷偷导入的三阶段压力参数,只是把5MPa改成了保守的4.5MPa。
3D打印机的喷头在此时突然抬起,第一片完整的叶轮缓缓滑出。
俞天用游标卡尺测量斜角处的空隙,0.008mm的数值让林夏的投影松了口气——这个精度甚至超过了激光切割的标准。
当叶轮被安装到循环泵上试运行时,仰韶陶纹的淡金光斑与叶轮的旋转轨迹在空气中交织,培育舱的氧气浓度计终于开始回升,土豆苗的新叶上,叶脉正沿着陶纹的纹路舒展。
俞天的笔记本上,“斜角设计+三阶段压力”
的方案旁,多了行小字:“材料的意愿,即是最好的参数。”
他抬头看向储藏室窗外的火星地表,红色尘土下仿佛藏着无数双老匠人的手,正托举着人类文明的火种,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继续前行。
而马库斯站在走廊尽头,看着循环泵稳定运行的监测数据,机械臂的手指无意识地模仿着碾压动作,私人终端里的参数最终停留在5MPa。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