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是个文青病。
总喜欢瞎想一些没有用的事。
这篇小说就是这样胡思乱想出来的。
它的灵感最初来自一篇主题为“我的艺术故事”
的征文稿,当时写得挺用心的,投给了一家杂志,结果没选上。
想想也是,这种病病歪歪、孤芳自赏的文字,在这个时代大概不太吃香。
但我又觉得可惜,既然写都写了,那就别浪费。
干脆拿来当小说的引子,把故事也一起写出来。
正好有个一直在我脑子里转的角色??一个天才钢琴少年
我就让他去试,去弹,去赢,也去失败。
去把那些我说不清楚的东西,一点点摸索出来。
如果你愿意读,那太好了。
下面是正文。
-----------------
每当我想起“艺术”
这个词时,童年电影和书中那些癫狂、不被理解的艺术家形象便浮现脑海。
他们恃才傲物,睥睨世俗。
面对这类特立独行者及其令人费解的创作,普罗大众的态度往往是撕裂的:
一面可能带着附庸风雅的心态去追捧、迎合;另一面,心底深处又难免对这些看似混乱、不可理喻甚至荒谬的行为与产物,升起深刻的叩问。
它们真能匹配艺术那所谓神圣的光环吗?艺术到底是什么?这个疑问像一根刺,长久地扎在我心里。
这怀疑之刺,不仅刺向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也刺向每个试图理解却常感无力的灵魂??包括我自己。
这份弥漫的困惑与探寻,成为我艺术故事最初的底色。
童年客厅的正中央,矗立着父亲那套气派的音响设备,与之形成微妙对比的,是旁边唱片架上那寥落的收藏,统共不过十几张唱片。
它们大多是些封面素雅的“入门古典乐选集”
,或是印着旗袍女郎封面的老香港歌谣。
然而,正是这屈指可数的十几张黑色圆盘,构成了我最初也最私密的音乐王国。
我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让唱针滑过它们细密的纹路,如同反复临摹一幅珍爱的地图。
直到今天,那些旋律的每一次起伏转折,甚至唱针摩擦带来的细微杂音,都如同烙印般,深深镌刻在我的听觉记忆里,清晰得毫发毕现。
照料唱片是母亲的职责。
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从护套里取出唱片,双手捧着边缘,不让指尖触碰细纹,轻轻置于唱盘上。
随后用小毛刷拂去唱针的微尘,再缓缓将唱针落下。
唱片转完,她用微型吸尘器吸一遍,拿绒布仔细擦净,收进护套,放回架上原位。
母亲总是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父亲教的这套流程,眯起眼睛,屏息凝神。
而我,总爱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注视她这一连串动作。
直到唱片归位,母亲才会转向我,露出一如往常的微笑。
在她专注得近乎神圣的神情里,在那双小心翼翼捧起黑色圆盘的手中,我朦胧觉得,她擦拭的或许并非冰冷的塑胶本身,而是某个封存在玻璃瓶中的、孱弱易逝的魂灵。
一件需要如此虔诚对待的易碎之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