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我年轻的时候,摇着桨高声唱曲,岸上就有小妹妹应和。”
晏珣:“……”
我也不知道该不该信,就觉得你们这些老哥哥都很有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在这里紧张期待结果,学宫里,朱衡也跟幕僚师爷、官学教谕等严肃地看考卷。
院试巡考是一件辛苦的活,有些学政自己不看考卷,都是让幕僚评判,最后亲自定案首和五经魁,就算尽职了。
但朱衡还是很勤勉的,他将考卷分发,和幕僚、下属一起判卷。
每一份卷子,都有几个人评判,觉得优秀的画一个圈,觉得尚可的画一个点,不行的打一个叉。
也就是俗称的“可圈可点”
。
有时候,考生买不通主考官,就会从师爷下手。
混得好的师爷,日子过得可滋润……绍兴师爷就很出名,一些家族代代从事幕僚的职业。
通常院试的录取和排名都由学政说了算。
朱衡做事谨慎,还参考其他人的意见。
……话说大家熟悉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考秀才时就是案首。
当时学政周进第一遍看范进的文章,觉得写的什么鬼,难怪一直不进学。
但可怜范进年纪大,决定再看一遍,如果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录取他。
结果越看越喜欢,就取了范进为第一名。
现在,朱学政取了晏珣为第一名。
幕僚属官们拍马屁:“晏珣出身普通,大人定其为案首,是公正取士、为朝廷选拔良才!”
朱衡淡淡地说:“只求不负圣上所托。”
他这么说,众人又是一顿颂扬,官大一级压死人,朱衡比他们大不知道多少级呢。
定下案首,就要定五经魁。
案首通常默认是那一科的经魁,所以《礼记》不用选了,只剩下四经。
“《诗经》一科考的人最多,这个江都曾庆斌,少年有才名,又家学渊源,可为《诗》经魁。”
朱学政看看曾庆斌的文章,想一想江都曾氏,点了点头。
“《易经》一科,这个晏鹤年不错。
从文章来看,他对《易》研究最深,见微知着、治学严谨。”
一个治《易》的教谕说。
朱学政皱了皱眉,晏鹤年的文章确实出乎意料的好,就是年纪大了些。
他向来认为,朝廷取士该倾向于年轻人,取一些年纪大的,容易消极怠工。
何况,此人还是晏珣的父亲。
父子二人都是经魁,会不会让人说他取士不公?
喜欢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