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更重要,但对一个国家来说,这往往是灾难的开始。
【康有为第一个上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北京,秋风卷着落叶掠过琉璃瓦,也卷来了一个广东举人的焦虑。
这人叫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此时刚过而立之年——31岁,正攥着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文稿,在紫禁城外围打转。
他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给光绪皇帝上书,逼着这个年轻的天子变法。
这时候的康有为,还不是后来呼风唤雨的“维新领袖”
,只是个刚考完顺天乡试的举子。
按规矩,举人没有直接给皇帝递奏折的资格,想让奏折送进养心殿,得托关系找高官代转。
可他写的东西,字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痛骂朝廷守旧误国,说列强正磨刀霍霍要瓜分中国,逼着皇帝必须立刻改制度、开言路、选贤能——这哪里是上书,简直是给沉睡的大清扔了个炸雷。
他先找到自己的老师、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盛昱,把文稿递了上去。
盛昱看完直嘬牙花子:“这话说得太冲了,递上去怕是要掉脑袋!”
婉拒了。
康有为不死心,又托人找了几位朝中大臣,结果不是被拒就是提醒他小心:“年轻人,朝廷的事轮不到你一个举人操心。”
其实大臣们怕的不是康有为,是怕奏折里的内容。
当时中法战争刚结束没几年,朝廷上下还在“粉饰”
太平,康有为却直接戳破“盛世”
的假象,说“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
,还敢提“变法”
——这在守旧派眼里,跟谋反差不多。
31岁的康有为,站在寒风里看着紧闭的宫门,手里的《上清帝第一书》被攥得发皱。
他明明看见国家在往下滑,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
最后,这封凝聚着他满腔热血的上书,硬是没能递到光绪手里,被死死卡在了中间环节。
但他没白折腾。
这事儿在士大夫圈子里传开了,有人骂他“狂生”
,也有人佩服他的胆量。
广东南海来的康有为,就这么凭着一封没送出去的奏折,在京城刷出了“存在感”
。
谁也没想到,这个31岁四处碰壁的举子,十几年后会搅动整个晚清的风云。
而这次上书,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没掀起浪花,却已悄悄打破了沉寂。
:()清宫秘史十二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