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紫禁城尚沉浸在新春喧闹年味里。
73岁的乾隆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开启第六次南巡,这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下江南。
古人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乾隆感觉属于自己的时光不多了,趁还能走动,再去一趟江南。
乾隆效仿祖父的六次南巡规制,却刻意恪守“不越祖父之数”
的界限。
此次南巡规模较前五次大幅缩减:仅带2000余随从、千辆马车辎重。
路线仍沿旧例——从北京出发,经江宁、苏州、杭州、海宁后返京。
巡视目的与往昔无异:视察江南河堤修缮、海宁堤坝稳固情况,笼络江南文人群体。
但从后续影响来看,这场巡游更像是对祖父“六巡”
的机械效仿:除了凑足次数与康熙看齐,实质并无革新。
后世对乾隆六下江南评价颇低:表面上是“体察民情”
,实则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乾隆执着于排场与虚名,忽视实际治理之需求,让南巡沦为粉饰太平的表演。
相较康熙南巡的务实勘察,乾隆此举更多出于虚荣心态,甚至被认为,乾隆六下江南,是造成“康乾盛世”
由盛转衰的开端。
“……”
【江宁之行】:乾隆南巡船队行至江宁(南京),他按前例往明孝陵祭拜,乾隆三跪九叩时,指尖触到明孝陵地砖的微凉,目光却死死盯在享殿的金丝楠木柱上,那木色温润如琥珀,隐约映着百年前的斧凿的痕迹,也映着他此刻沉如寒铁的脸色。
“皇上万岁万万岁!”
场外的南方文人,热泪盈眶高喊着。
乾隆似乎闻所未闻,脸色变得愈加沉痛,如五爪挠心,突然他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回到行宫,乾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如此感念明朝先祖吗?非也,乾隆内心并非感怀朱元璋,是因为看到楠木柱子触景生情,想到了关于自己的那些传说。
他为自己遭到不公平对待而心情沉重,他想起十五年前重修明孝陵时,特意手书“治隆唐宋”
碑,如今却被演变成“借修缮行盗木”
的传说。
他为自己不管怎样做,都得不到所有人的理解而悲哀——“……”
原来在乾隆第6次南巡之前,民间突然传出,称乾隆6次南巡是自罚流放。
理由是他干了偷坟掘墓之事,还称该行径按律灭族,因乾隆乃帝王身份,遂换做南巡自罚3000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