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她可能一直在独自记录。”
林晚恍然,“她的记忆从未上传,却能感应到我们……说明共忆网络已经开始自发寻找‘沉默的讲述者’。”
陈砚当即决定启程。
三日后,他们抵达侗寨。
吊脚楼依山而建,青苔覆瓦,石阶蜿蜒如血脉。
吴阿婆坐在屋前竹椅上,白发如霜,双眼浑浊,手指不停摩挲着一枚铜钱。
“她已经十天没说话了。”
村长低声告诉他们,“连饭都不肯吃。”
陈砚缓缓走近,在她面前蹲下,将手掌贴在地面??那是共忆仪式的起始动作。
刹那间,一股冰冷而汹涌的记忆洪流冲入脑海:
战火纷飞的1944年,湘桂大撤退。
一支学生军徒步南迁,三百余人中有一半是女学生。
她们剪短头发,穿上军装,背着课本和伤员同行。
吴阿婆那时还是十六岁的少女,名叫吴秀兰,是省立女子师范的学生。
她们一路走,一路教沿途村民识字,用粉笔在墙上写下“国家不可亡,民族不可辱”
。
某夜暴雨倾盆,队伍被困山洞。
次日清晨,发现两名女生失踪。
追至悬崖边,只见岩壁上用血写着:“勿念,速行。
我们拖住了敌人。”
多年后,吴秀兰回到故地,在悬崖下找到两具白骨,合葬立碑,碑文只有四个字:**姐妹同归**。
但她不敢立名,怕惹是非。
从此每年清明,她便烧一张亲手写的名单,上面记着那三百人的名字、籍贯、生平片段。
七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她不是不说,”
林晚泪流满面,“她是怕说了也没人听。”
陈砚深吸一口气,取出雕花木笔,在空中虚划一圈。
共忆终端自动开启最高权限,一道银光自桃核核心射出,直贯天地。
与此同时,全球数百个正在使用共忆系统的家庭、学校、纪念馆同时接收到一段加密记忆流。
解码之后,竟是整整三百页手写体名录,附带语音讲述。
纽约某图书馆内,一位华裔老妇突然站起身,指着屏幕惊呼:“这是我姑妈!
她失踪八十年了,家里都说她死于空袭,可原来她是跟着学生军走了!”
她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巴黎街头,一名年轻记者读完名录后立即拨通编辑部电话:“取消今日所有选题。
我要做一个专题??《被遗忘的抗战青春》。”
而在台湾高雄,一位九旬老兵颤抖着抚摸屏幕上的名字:“小梅……你还记得那首《松花江上》吗?我答应教你唱的,可我一直没敢开口……对不起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