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88章朕有钱,但朕不能给你(为盟主s赎,加更4k!
)
……
薛国观当然没有资格在御案上写字。
他胆子再大,朱由检再有汉祖之风,也不能如此坏了君臣规矩。
最后,还是朱由检喊了个小太监,在大殿之中,为薛国观搬来了一套桌椅。
于是,薛国观就在这乾清宫的暖阁之中,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刺激,也最荣耀的一场考试。
考官,是当今天子。
题目,是京师修路。
时间,是一个时辰。
而朱由检,则施施然地坐回了御案之后。
恰好,高时明已经将那部厚厚的《皇明经世文编》取了回来。
朱由检趁着这个空档,正好细细地看上一看。
他要看看,这大明朝的精英文臣们,平日里,究竟是如何思考,如何做事的。
然而,这一看之下,朱由检的眉头,便紧紧地锁了起来。
首先,这部所谓的《经世文编》,居然是按人编纂,而非按事编纂。
这就意味着,倘若他想快速了解“开中法”
这项国策,在历朝历代是如何演进,如何修补的。
他竟需要将这厚厚的一整部书,从头到尾翻上一遍,才能从各位名臣的奏疏、策论之中,勉强拼凑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其体系之混乱,查阅之繁琐,简直令人发指。
而第二个问题,则比第一个问题,更加致命。
原来,当初郭允厚那份通篇只讲方向,不谈细节的“理财十策”
,并非孤例。
这个时代的文臣策论,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那便是,通篇皆是高屋建瓴的宏大方略,是各种措施的简单罗列。
至于这些措施在推行之时,具体的实施细节是什么?
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人情世故,又该如何随机应变?
这些最关键的内容,却往往是语焉不详,付之阙如。
朱由检叩动桌面,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了后世看明末这段历史时的一些疑惑。
同样是裁撤兵员,为何袁崇焕在辽东能裁,而到了崇祯二年,那位在蓟镇的倒霉蛋(好像姓王?),却一裁就裁得边防洞开,引得后金入关?
如此看来,这根本问题,不就在于这些奏疏策论之中,那些没有写出来的细节吗?
在这个时代,任何外派做事的官员,其成功与否,便极大地依赖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