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第52章 袁崇焕评传11(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军饷应当由户部(财政部)支付,那是公帑,崇祯年间,除了每年应收的钱粮赋税之外,还加派“辽饷”

(指定用于对付满清的军费)、“练饷”

(指定用于练兵),两项军费的加派在崇祯末年每年超过二千余万两。

在崇祯初年,当会少一些,但也不至于对锦州、宁远的国防部队欠饷达四个月之久。

锦宁前线是当时最重要吃紧的国防要地,别的地方可以欠饷,锦宁前线万万不能欠。

公家库房没有钱,皇帝的私房钱(内帑)却多得很,紧急关头,向皇帝暂借私房钱,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但崇祯立刻不舍得而勃然大怒。

据《明季北略·卷五》载,当李自成在山海关外打了败仗而匆匆逃离北京之时,发现皇家内库“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这样大笔银两,借出来发清欠饷,何乐而不为?士气大振之余,还可进而克复辽东,同时赈济灾民,减弱“流寇”

的力量。

把几千万、几万万银两积在内库之中,不知又有什么好处?宁远兵变索饷,后来以七万两银子解决,可见发清欠饷,并不需要一笔很大的款项。

三千七百万锭银子,每锭五百两恐怕太多了些,就算每锭只有十两,一共也有接近四亿两的巨款。

袁崇焕请发内帑,其实正是他不爱惜自己、不怕开罪皇帝、而待士兵如家人父子。

本来,他只须申请发饷,至于钱从何处来,根本不是他的责任。

国库无钱,自有别的大臣会提出请发内帑,崇祯憎恨的对象就会是那个请发内帑之人。

以袁崇焕的才智,决不会不明白其中的关键,但他爱惜兵士,得罪皇帝也不管了。

他会考虑:说不定朝中大臣人人不敢得罪皇帝,饷银就始终发不下来,那么就由我开口好了。

当袁崇焕罢官家居之时,皇太极见劲敌既去,立刻肆无忌惮,不再称汗而改称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后,宁远、锦州、蓟州都因欠饷而发生兵变,当时自然不能与清兵开仗,于是与皇太极又开始了和谈,用以拖延时间。

皇太极对和谈向来极有兴趣,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

袁崇焕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要他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

皇太极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

的地位。

这是自居为明朝藩属,原是对明朝极有利的。

但明朝朝廷不估计形势,不研究双方力量的对比,坚持非消灭满清不可,当即拒绝了这个要求。

[3]

皇太极一直千方百计的在求和,不但自己不停的写信给明朝边界上的官员,又托朝鲜居间斡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提出劝告。

每一个战役的基本目标,都是“以战求和”

[4]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不是中国的敌手,中国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

满族的经济力量很薄弱,不产棉花,不会纺织,衣料不能自给,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

[5]皇太极写给崇祯的信,其实谦卑到了极点。

[6]

然而崇祯的狂妄自大比他哥哥天启更厉害得多,对满清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

,不承认它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与它打任何交道。

[7]天启是昏庸胡涂,崇祯却是昏庸傲狠。

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

明末民变四起,主要原因便在百姓负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

[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抢了999种异能奇门医圣在都市签到天师宫,下山已无敌木叶:从日向开始谨慎将四个巨佬写进耽美文后似锦人在诸天,从被通缉开始抢救大明朝千秋我为凰圣墟乖宝别哭!禁欲大佬掐腰哄清穿之四福晋看戏日常快穿之炮灰女配又黑化了葛先生的一往情深我在足坛疯狂刷钱女配她一心向道[快穿]真千金靠作精系统成万人迷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拳愿哥斯拉前浪长命百岁异灵收容所市井之徒旧金山往事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