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先造一个完善的理想的几何图案或数学公式,向真人实地上笼罩过去,尽量使原始的与自然的参差不齐,勉强符合此理想之完美。
如实际上不能贯彻,则通融将就,纵容在下端打折扣,总不放弃原有理想上之方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传统中国的历史,就像一场大的行为艺术表演。
传统中国处理千头万绪的社会关系,只用十二个字,即所谓的“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所谓的“三纲”
,其实是“一纲”
,即“人生而不平等,每个人都要安分守己”
。
在传统中国里,每一个人生下来,身上都系着一个无形的标签,叫做“名分”
。
遵守名分,是人生守则中的第一款。
用李斯的那个著名寓言来比方,生在仓里的老鼠注定会一生吃白米,而生在厕所里的老鼠注定一生吃手纸。
教育并强制老鼠们各安其位,使厕所里的老鼠不敢动搬到仓里住的念头,这就是“三纲”
的作用。
在“三纲”
精神的指导下,传统社会建立起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每一层人的权利都是单向的,对上绝对顺从,对下绝对权威,或者说向上是奴才主义,向下是专制主义。
正如戴震所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即上级、长者批评下级和后辈,即使批评得不对,也是对的;下级、后辈如果反驳,即使有理,也是错的。
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每个人都被等级秩序牢牢锁定,动弹不得。
正像鲁迅所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供)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僚臣仆,仆臣台。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吗?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这样,才能把社会牢牢捆缚在天生的血缘秩序上,限制人们的自由发展欲望,以确保天下的稳定。
为了强化等级原则,皇帝们制定了一整套异常严格烦琐的“礼制”
,各个级别的人,穿衣服的料子、出行工具的规格、住房的面积以及装修风格都有严格的规定,丝毫不得僭越。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时就明文规定:公侯级别的人,宅第主宅可以七间、九架;一品、二品,即现部长级,可以五间、九架;司长级,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即现处长和科长级,三间、七架;普通百姓的房子,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这种礼制的规定无所不包,甚至老百姓在生活细节上也必须遵守皇帝的明确规定。
洪武二十六年(年),皇帝规定:公侯、一品、二品的官员,喝酒时可以用金子做的酒壶;三品至五品,只能用银子做的酒壶;没有级别的普通百姓,只能用锡酒壶。
与此相配套的,是关于各阶层的人相互交往以及举行各种仪式的礼仪。
《大明礼制》对不同品级之间官员见面时的礼仪做了具体详尽的规定:谁应穿戴什么样的服装在哪里下轿、双方行什么礼、几跪几叩、答不答礼、坐在哪里、座位朝向什么方位、何时上茶、何时饮茶……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那些关于祭祀、朝仪的典礼,规定得更是琐碎周密得无以复加。
比如皇帝出门打个猎,在什么时辰出发、身边带多少护卫、身穿什么服装、乘坐什么样的车子、打什么样的旗子等,都有一整套历代相沿的规矩。
因此,皇帝平时住多大房子、吃多少道菜、娶多少老婆,当然也都是有“规定”
或者说有“格”
的,不能说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