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原来夏竦曾经统师西伐,初到边陲时满腔壮志,想迅速杀元昊灭夏国,遂揭榜塞上悬赏:“有得元昊头者,赏钱五百万贯,爵西平王。”
元昊听说此事,便使人入边城卖荻箔,佯装遗失,而荻箔一端系了元昊放的榜文。
城中宋人拾了展开看,但见上面写道:“有得夏竦头者,赏钱两贯文。”
夏竦得知,亟令藏掩元昊榜文,无奈这事早已传开,沦为国人笑柄,宫中亦常有人说。
“夏竦作词空谈凉州曲,却无经世大才,且又嫉贤妒能。”
张先生从头细说此间缘由,“前些年,范仲淹范相公率一批贤臣名士行新政,夏竦那时本已被今上任命为枢密使,但遭到台谏弹劾,说其阴险奸猾,在对夏战事中畏懦苟且,今上便将他改知毫州。
那些谏官多属新政一派,夏竦怀恨在心,唆使内臣蓝元震向今上进谗言,指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等人为朋党,互相提携。
但今上并不怎么理睬,他便又设了一计,陷害新政大臣。
那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庆历圣德颂》,把今上起用新政大臣称为‘众贤之进’,而把夏竦与枢密使无缘说成‘大奸之去’。
夏竦自然因此痛恨石介,而他对新政大臣的陷害就从石介入手。”
“石介?”
我听过这名字,略略知道一点,“是说他与富弼通信,作废立诏草么?”
张先生叹道:“那自然是假的。
庆历四年,夏竦唆使家中一位通文墨的侍女模仿石介笔迹,篡改了石介致富弼的书信,将信中‘行伊、周之事’改为‘行伊、霍之事’。
伊指伊尹,周指周公,原都是辅佐天子的贤臣,但被他一改,周公便被改成了霍光,那可是曾废立国君的权臣。
然后,他还伪作了一份废帝诏书的草稿,说是石介为富弼撰写的,故意流传出去,并命人奏报于今上。”
这自然是为人君者最忌讳的事。
我开始明白为何今上后来不像起初那般维护新政大臣。
“其实今上亦不信富弼会做此事,但难免心里会留下一点阴影。”
张先生继续说,“如此一来,不单富弼,连范仲淹见状亦不敢自安于朝,都自请离京外任。
石介被贬为濮州通判,未赴任便去世了。
不久后,王拱辰等人又借苏舜钦进奏院事件制狱锻炼,将支持新政的一干馆阁贤俊尽数贬谪,也借此影响到苏舜钦岳父、宰相杜衍,致使其罢相。
韩琦上疏为富弼说话,也被罢去枢密副使之职。
再往后,连欧阳修、蔡襄、孙甫等谏官亦被人各寻了借口,相继外放,新政至此不了了之。
去年,夏竦终于得偿夙愿,回来当上了枢密使。”
听张先生叙述旧事,我才对庆历新政理出了一道脉络。
之前只觉新政大臣们文采出众,才华绝世,就算为其仕途浮沉扼腕叹息,亦仅仅是读其诗文之余的一点单纯感伤,却没想到那些才子吟风弄月的绝妙好辞背后,竟隐藏着这许多刀光剑影的党争故事。
但我还是没有即刻意识到此中关节:“可是,夏竦矛头指向中宫,与这些事有何关系?”
“你没看出么?”
张先生一语点明,“中宫对新政大臣颇为同情。”
我立即想到欧阳修之事,心下顿悟,不过仍有疑问:“但皇后平日并不妄议政事,夏竦在外如何得知?”
“一定要议论政事才能看出她态度?”
张先生道,“她一举一动皆为人所瞩目,平日对谁的春帖子多看了几眼都会很快被人传到宫外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