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以现在的建筑速度,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一栋新的博物馆便会在浦东屹立起来了。
博物馆这东西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东西,尤其是像这样完全展示沉船宝藏的博物馆,这东西只要一建起来,那他雅正然也算是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了。
以后啊,无论是谁,只要走进博物馆,那不可避免地都会提到他雅某人的名字……
至于这些沉船宝物的收益,那将来自然是从门票里获取了。
他跟小丫头一人一半,天长日久下来,也足够了。
其实,老实说,雅正然的钱已经足够多了,多到几十辈子都花不完,之所以想做海捞这样的事情,一个是自己感兴趣,另一个人嘛,自然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怎样,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有百分之九十九都应该是中国出产的东西,自己既然有这样的能力,当然不希望这些东西落到老外手里。
近现代以来,中国流失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自然不希望继续流失……
就在那五个专家学者进行清点整理的第二天,游弋在缅甸外海的唐宋又发现了一艘沉船。
五个专家还沉浸在那艘沉船中,还没回过神来,这边却又要打捞了。
这速度,换谁来也受不了。
便在他们懵然不信中,一艘大约四五十米长的沉船终于破水而出。
都说考古专家这样的高手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喜旧厌新的——谁让新东西就代表着假货,就意味着不值钱呢。
不过,这一回,他们却是喜新厌旧了。
那船一上来,他们便同一时间认下先前的沉船,而拥到了新船上。
那厢,雅正然笑得合不拢嘴,挥挥手,直接示意回航了。
没办法,这两艘沉船都不算小,已经占据了两艘打捞船的甲板,便是再有发现,那也无法打捞了,不回航?还能干啥?
这当儿,他不能不惊叹唐宋的速度。
从发现到打捞,总共花掉的时间,居然还没有一开始的航行时间长,若是以后打捞也有这样的速度,那一年下来的收获,那得多大的博物馆才能放下?
唔,看样子,光浦东一个博物馆还不够啊,那博物馆分馆估计都要提上日程了……
呵,要是这样的收获,一个月来上几次,到时候,在北京广州再建两个分馆,那他这辈子除了钱之外,也算给咨子孙后代留下了点东西,而且,不是留给哪一个人的。
不过,说到这点,唐宋这小子的功劳却是不能抹杀的,要是没有他,不说什么博物馆了,便是那遍布海底的沉船,估计一个也上不来,这可不是钱多就能做成的事情。
换谁还能像他这样如此精准地搜索沉船并快速打捞呢?
五个专家很快便给第二艘沉船进行了断代。
似乎是明初的。
不,他们可以确定是明初的。
明初嘛,自从郑和下西洋一段时间后,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只不过这个高峰持续的时间不是太长就是了,自从倭寇出现后,一下子便到了低谷,而且,一低就是几百年,一直低到闭关锁国的晚清。
但是,明初那段时间的丝绸之路十分繁忙却是真的,那时候的广州,天天都有船进船出。
在这地方发现这么一艘沉船,根本不足为奇。
然而,仔细查看沉船的结构后,两个对古代船舶有着很深研究的专家张口结舌目瞪口呆了。
这船的结构布局,似乎跟史书上郑和下西洋的船只结构布局一模一样。
难道说,这就是郑和船队中的一艘船?
运气这么好?一打捞就捞上来这样一艘东西?不可能吧?
两个专家相视两眼,也不管船里的东西了,直接就研究起船只本身来。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船只,一共分为五种。
据史书记载,最大的宝船长达一百五十多米,上面建有四层楼,而最小的,就算眼前这艘,只有五十四米左右的战船。
战船的意思当然很清楚了,专门用来打战的。
就在他们两个仔细查看船只状况的时候,另三位专家却有些失望,这船上的东西少的可怜,除了一些少量的日用品外就没别的东西了,似乎,没多大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