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蔡邕投靠董卓后,一直受到董卓的重用,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蔡邕风光极了。
看看他的头衔就知道,都被封侯了,高阳乡侯。
在汉朝,没有公的爵位,非刘姓最高的爵位就是侯爷了。
当年,霍去病这么牛,也只是封了个冠军侯而已。
可见汉朝侯爷这个爵位的宝贵了,没有大的功绩是不可能封侯的。
于是,蔡邕家一时间简直是车水马流,络绎不绝,常常连个停车的位置都找不到,家里的客厅永远挤满了客人。
同样,董卓拉拢王允时,王允更是拒绝都没有拒绝。
所以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王允就是董卓的左膀右臂,成为了司徒,三公之一,整个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通常就是由他王允负责的。
可是,他们与董卓合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实在难说得很,可以理解为他们贪慕董卓的荣华富贵,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忍辱负重,试图寻找机会中兴大汉帝国。
现在,王允灭了董卓,所以他与董卓合作必须是忍辱负重,试图寻找机会中兴大汉帝国。
至于蔡邕呢?蔡邕与董卓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而他的叹息也是符合东汉名士风采和道德的。
古人的道德和现代的道德是有区别的。
首先,汉末,天下大乱,在许多人眼里,未必不觉得董卓也有机会成为一个肃清天下的英雄,而自己追随董卓也未必不会成为传说中的王佐之士。
蔡邕当时大约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开始受逼迫与董卓合作,而在合作的过程中显然是越来越投入。
最后,他听到董卓死于非命的消息,竟然一时情不自禁,实在无法像大家一样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他叹息的不仅仅是董卓死,而是自己看错了,好些年的努力和投入都化成了灰飞。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不止蔡邕一人。
《后汉书》中有这么一段:“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譬解绍等诸军。
绍使王匡杀班、瑰、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
里面提到的人大多都是名士,而董卓派遣他们去劝解袁绍和袁术,最后被杀了,也是因为他们是真心投靠董卓的,想要立功表现。
而因为韩融太有名望了,所以袁绍等人就放过了他。
可笑的是后来他又回到汉代献帝身边,这是说得好听的,说的不好听的一点,他其实又回到董卓集团,成为了董卓的走狗。
为什么东汉出了那么多名士,为什么他们会有那样的做派呢?
这就得说东汉特殊的人才选拔制度,东西两汉基本是一脉传承,东汉人才选拔也是两个方式。
一个方式就是民间举孝廉这些,第二个方式就是所谓的征召。
征召呢,就是说职为级比较高的人,自己从民间选拔一些人做自己的下属,从而把他送上权利的快车道。
这两种制度呢,就会产生奇异的效果。
第一个呢,举孝廉,就是这个人需要在民间有名气。
这个名气就是在孝和廉两方面,所以东汉人非常讲究孝,一般人得守孝三年。
这个守孝三年,就是在汉朝的时候普及出来的,甚至演变出其他内卷的情况,有的五年,有的七年。
甚至其他内卷的情况,什么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卧冰求鲤……
反正是只有更卷,没有最卷,卷死人不偿命。
可见在任何时代,卷一直是贯彻始终的。
毕竟现实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赤裸裸而残酷的事实,不可回避。
孝卷完啦,还有一个就是廉,就是来了爵位也好,来了金钱也好,往往我不是扑上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