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律法和杂文,都曾在衙门中耳濡目染过,尤其是杂文,在翰林院和户部的锻炼,让他一看到题目就一蹴而就,难不倒他……
算学,这是送分题。
花费了六七年时间专心研究算学,还出版了两本书,顾青云的算学知识掌握得极为扎实,加上这道题自己第二册的书上有例题,稍微改改数据就成了。
于是二话不说,直接就能把答案写在纸上。
等做完这几道题,再誊抄完毕后,时间已经到了中午。
午饭很简单,一碗热气腾腾的大骨汤,三个鸡蛋馒头,和以前考殿试时差不多,还是一样的简单和乏味。
不过唯一比贡士们好一点的是,他们把热水换成大骨汤。
这点好意却被大家给无视了,这里的人至少阔别考场三年以上,一般是六年,顾青云自己就有八年,平时在家大伙儿吃的食物不说是山珍海味,起码肉菜是不少的,当然不会觉得感动。
顾青云没在意,这些年来,他家是没缺过肉食,可相对而言,过得算是较为简朴的,他们家每个月的租金进账和付给下人的月钱、他们家自己的花费几乎是持平的,很少有结余。
没办法,家里人多,孩子们处于生长期,偶尔一次头疼受寒,花费就会多起来,小时候的顾永辰还穿过哥哥的旧衣服呢,更别提他们在学业上的花费了,每年一家人的笔!
笔墨纸砚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至于平时交际应酬的来源都是靠他和简薇的俸禄来维持,所幸他唯一需要“上供”
的对象是阮郎中和詹员外郎,其他的同事几乎是有来有往,能相互抵消。
闻到汤的香气,他的确是饿了,之前他在翰林院做编修时,还曾经到厨房跟进过殿试的伙食,知道眼前的食物用料是极好的,用的材料都是上等水准,厨师的手艺也不错。
慢慢把馒头吃完,顾青云想起以前考场的艰难,只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了。
回想起这些年的奋斗,虽说不是有很大的成就,可他已经尽力了。
顾青云忍不住露出笑容。
被人监视着去茅厕回来后,顾青云开始写最后的两道题——诗赋和策论。
诗文暂且不理会,顾青云看着那道策论题,嗯,很普通的题目,用两句话总结就是:目前国家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他平时就在收集这方面的信息,顾青云仔细考虑了会,很快就有了切入点。
他想到如今商贸的红火,夏朝的茶叶、布匹、瓷器等传统的出口商品销售良好,为商人们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如此一来,江南等地的农民就大量种养蚕桑,比起种粮食的收入高多了。
这不是不好,事实上,如今的布匹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商人们就四处鼓动,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种养蚕桑,所有人都进入他们的坊干活。
为此,那片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全职的工人,要不是技术跟不上,布匹的产量肯定比现在增加。
对此,朝中还有人忧心忡忡,觉得江南地区的人道德沦丧,已经不安分了。
这些事还轮不到自己操心,顾青云只是想到同年信中所说的事,这几年粮食的价格比以前高,大大小小的人都能在这种商贸的盛宴中得到一部分利润,虽然最底层的农民得到的利益很微薄就是了。
眼看着时间快不够用了,顾青云连忙写下自己的策论,他在策论中着重提到了产业要进行技术革新,让纺纱机更加先进,能进一步解放人力,提高生产力。
对此,提出的建议是可以向全国的人用重金悬赏更先进好用的纺纱机。
顾青云总认为,只要金钱的诱惑更大,这片土地上的人这么聪明,应该会有人发明一种更为先进的机器。
除此之外,对于本朝的造船技术,即使已经好到一定程度,他回一趟林溪村也只需一!
一个多月,可十几年过去,船只的技术还是没有明显提高。
写到这里,顾青云又重申自己的海权论,只是相对于殿试的那篇,经过多年的思考,今天的这篇更为完善。
洋洋洒洒的,顾青云看着自己写下的两页纸,又看了眼最前面的漏壶,决定还是先誊抄上试卷,最后一首诗留到最后写,免得最后时间不够用。
耳边传来沉重的呼吸声,顾青云侧头不经意看了下,发现是龚凤鸣正在奋笔疾书,四月的天不冷不热,他的额头去布满了一层细细的汗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