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陈公为何要如此?”
郭嵩焘直截了当地问道。
“为的是郭公您。”
陈廷轩迎着郭嵩焘的目光,坦言道,“此人是朝中顽固守旧大臣安排在郭公身边之耳目。
想必郭公心里清楚。
朝中正有人欲对郭公不利,此人一日不去,郭公在英便一日不得施展,我等华商便永无出头之日。”
听了陈廷轩毫无辩解之意的回答,郭嵩焘一时语塞。
自己刚出使时所发生的那些事,此时又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郭嵩焘倾心西学,在国内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他以自己的学识不遗余力为洋务派辩护,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一员。
中国向英国派驻出使大臣的消息传开,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一直以其灿烂辉煌辐射四方,引得“万方来朝”
,其他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
,定期要派“贡使”
来中国朝拜,决无中国派使“驻外”
之说。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外只有体现宗(中国)藩(外国)关系的“理藩”
,而无平等的“外交”
一说。
在19世纪后期,虽然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但这种“外交”
观却并无改变,外国使节驻华和中国派驻对外使节都被视为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
更多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
,与汉奸一般,有人还编出一副对联骂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当时守旧情绪强烈的湖南士绅更是群情激奋,认为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家。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郭嵩焘几次告病推脱,但都未获准。
慈禧太后亲自召见郭嵩焘,以作安抚。
郭嵩焘的辞职之意才彻底打消。
郭嵩焘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
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自己几十天的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甚至要求将书毁版禁传!
自己只不过写了一本介绍西方风土人情的书,就招来万夫所指,而刘锡鸿那天甚至扬言要上折子参劾自己,郭嵩焘很难想象,刘锡鸿的折子真要到了京里,又会掀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
从这一点来说,陈廷轩的担忧是完全有道理的。
“郭公可知,我等华商在英国受尽歧视,多年忍辱创业,历尽艰辛,才有今日微薄之地位。”
陈廷轩恳切地说道,“我们天天盼着故国能来一位爱护我们的好公使,为我等海外华民做主。
老夫自见郭公那一刻就认定,郭公您就是一位能为我等华商做主之人。”
“郭公是忠厚长者,总以诚恕待人,但他人却未必肯以此对待郭公。”
陈廷轩说着,来到桌前,打开抽屉,将刘锡鸿的那封电报取出,交给了郭嵩焘。
郭嵩焘接过电报只看了一眼,脸色立时大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