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协饷能否协起来,原要靠中央调度,可咸同以来,各省一有缓急,就彼此通融协借,户部亦不过问,没了乾隆时那一番大一统的财政统筹能力。
中央财权失落,就要靠协饷者本人来协调了。
惜乎协调这一块儿,以左宗棠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根本就做不来。
尽管协调的事做不上来,但在催款的办法上,左宗棠却另有一套办法。
那便是,借洋债。
借洋债的思想出自左宗棠,而经办人则是胡雪岩。
左宗棠认为,以外债代替协饷,以应急需,可以速集巨款,可补协饷之不足。
左宗棠的办法是:以海关印票即协拨各地方省份加盖关防以示承诺代替中央催解。
也就是以巨额外债代替了分散划拨的协饷。
把“借洋债”
跟协饷制度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天才大手笔,非左宗棠所不能为此。
1867年到1868年间,左宗棠便通过胡雪岩之手,连借了两大笔洋债,共计220万两白银,对此,当时左宗棠曾得意洋洋的宣称:“得此巨额现饷,可以相其缓急,通融撙节,集事可速,调度可灵……得所借手,速赴戎机”
。
在左宗棠看来,举借外债不失为弥补财政短缺的一剂良药,他甚至认为可以大规模地借,“借数愈多,则息耗愈轻;年份愈远,则筹还亦易。
在彼所获虽多,在我所耗仍少。”
反正这些钱又不需要他来还。
而更为高明的是,左宗棠把“借洋债”
当成了催缴各省协饷的手段!
对于左宗棠经胡雪岩手办理的借款,利息可以说高得离谱。
有人设身处地的站在左宗棠的角度考虑,认为这是他为了不耽误军事而进行的“不得已”
之举,左宗棠听说后只是冷笑,事实上,他并非“不得已”
,而是有意“就高不就低”
!
因为他要行的,是“一石数鸟”
之计。
因为高利息不但能迅速筹集到巨款,满足用兵需要,高利息还能迫使协拨各地方省份迅速协饷,否则举借洋债的本利都要由他们偿还!
有洋债的鞭子在后面抽着,各省还敢拖欠吗?
这一回左宗棠不用求人,各省督抚们自己就会上道!
此外,左宗棠的“就高不就低”
,另一个目的,便是给从中经办的胡雪岩留回扣空间。
胡雪岩是嗜利的商人,以营利为生命,左宗棠当然知道得十分清楚。
胡雪岩为他做这些,是必须要有回报的,没有回报,胡雪岩怎么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他运筹军饷?更何况为了西征借洋款,他还将阜康银号和家底都押上了,理应获得与其奉献及其效益相应的回报,可朝廷的制度安排里没有这一项。
所谓的“圣人可权”
,自号“今亮”
的左宗棠让胡雪岩高息中吃利差作为回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各省督抚无奈之下,为了不当左宗棠“高利贷”
的冤大头,便只能使出各种手段,将协饷摊派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