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蒙古一直和明朝政权在打仗。
蒙古和汉人的战争从朱元璋建立明代开始,两百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
张居正主管军事,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蒙古问题。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蒙古王俺答的一个孙子巴汉那吉因为对婚事不满,跑到了大同向朝廷归顺。
大同当时的总督(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叫王崇古,他把巴汉那吉留下,并把这件事立即上报给朝廷。
张居正知道以后,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是蒙古王的孙子,一定要待若上宾,并及时送回去。
他让王崇古负责把巴汉那吉送回蒙古。
蒙古王俺答听说孙子被汉人扣住,准备用武力讨回孙子。
就在他打算发动战争之际,王崇古作为明廷代表亲自把巴汉那吉送了回来,并对俺答说,希望他们家族和睦,不要起内讧。
俺答很感动,心里头已有了和明廷和好的意思。
蒙古人每年之所以要和汉人打仗,是因为蒙古人没有汉人的茶活不下去,他们吃了牛羊肉以后,要靠茶来消化。
茶对他们来讲是最紧俏的资源。
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而最好的马在蒙古。
那时用蒙古的马来换汉人的茶叶这一生意是被中央控制的,民间不能私自进行贸易,影响了茶叶与马的流通。
由于不准民间与蒙古做边贸生意,因此经常因为抢夺资源而发生战争。
双方旷日持久的打仗,越打仇恨越深,因此一直无法和解。
嘉靖朝期间,有一个兵部侍郎杨继慎看到这个问题,于是向皇上建议开放边关,与蒙古人做生意,经果被嘉请皇帝处死,理由是勾结仇寇,连支持他的首辅夏言也被腰斩。
严嵩就是因为反对这件事而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当上了首辅。
这一次张居正摸清俺答确实有和好之意,于是不畏风险再次向皇上建言,力主把边关打开,让蒙汉之间做生意,官方做官方,民间做民间,就是计划内计划外经济一起搞。
皇上同意了张居正的建议,在口外开发了一个板升城做贸易地,这个板升城,就是今天内蒙古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这个地方算是明代的第一个济特区,就像小平同志搞的深圳特区。
于此同时,蒙古王俺答也被明廷赐封为顺义王,并与汉朝定下长久和好的盟约。
自那以后,蒙古人与汉人融为一家,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蒙古始终和明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军事战争。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只要历史能提供一个给机会,张居正就会立刻抓住。
这件事发生在隆庆四年,张居正还是次辅。
我在和明史专家讨论张居正时,他们给我提建议,让我从隆庆四年写起,就是从1569年写起,从俺答归顺写起。
我也觉得这段历史可写,但我考虑到自己小说的结构和主旨,其重点不在民族问题上,就没有写这段历史,只在后面有所回顾。
我讲这件事,是为了说明,张居正很有忍耐力,也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而且他不像一般的读书人,意气用事。
他非常理性。
到了1572年,他成功地登上首辅的位置之后,立刻按照《陈六事疏》的设想,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
也就是说,他42岁时的思想,一直到了48岁才付诸现实。
从一个设计师变成一个工程师,按照他的图纸来改造中国,张居正等了整整六年。
四
张居正的精神品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忧患意识:他在26岁考中进士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很明确地讲自己的理想就是当首辅、当宰相。
他的目的很明确,而且一辈子在官场上都没有左顾右盼,也没有丧失信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