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32岁时在翰林院里面当一个六品的翰林院编修。
当时是严嵩当政,嘉靖皇帝坐朝,信任并依靠奸臣严嵩。
这个严嵩当了二十多年的首辅,卖官鬻爵,昏庸至极,明代的吏治在他手上,可以说是彻底地变坏。
张居正看不惯严嵩的那一套,但人微言轻,对政局起不了任何影响。
他眼见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就辞官回家,在荆州呆了5年。
这5年的荆州生活,实际上就像诸葛亮在隆中一样。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静心分析天下局势,后来等刘备前来拜访时,他不仅条分缕析地分析了天下形势,还给刘备想好了具体的对策。
张居正在荆州那几年,实际上做的是和诸葛亮同样的功课,就是在冷板凳上研究国家政治。
后来,严嵩当政后期,官场上对这位奸相的怨言渐多,而当年赏识张居正的徐阶又入阁当了次辅。
这时候,张居正觉得自己有可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于是在他37岁时第二次离开了荆州,回到京城。
他这一次离开荆州,一直到54岁时才回来。
张居正到了京城以后,由于徐阶的帮助和很携,很快就当了国子监的教务长。
嘉靖四十四年,严嵩垮台,徐阶当了首辅。
由于他的推荐和支持,张居正从此青云直上。
仅三年时间,就从五品官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并入阁当上了辅臣。
由于这个勋职,张居正成了炙手可热的一品大臣。
这一年,是隆庆元年,张居正42岁。
也就是说,他42岁就进了国家的权力中枢,主管军事,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
这时,他感觉自己26岁考中进士以后(特别是在荆州隐居的5年)一直在思考的国家问题,有可能通过改革来寻找解决的答案,于是就写了一道改革的奏章《陈六事疏》,从国防、吏治、财政、公文、赋税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朝局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呈递给了隆庆皇帝。
这时的隆庆皇帝30岁,刚刚登基。
他在登基前一直没有正式的太子名份,因为他的父皇嘉靖皇帝一辈子迷信,自从太子死后,就相信一个道士的话,认为自己在世时不能再立太子,如果立太子就是二龙见面,必有一剋,这样一来,本来顺理成章成为太子的朱载垕,一直熬到父皇死后才正式接班。
十几年的压抑扭曲了他的性格,使他变得非常懦弱,只想着怎么把皇帝的位置坐稳,根本就不想改革。
隆庆皇帝是个典型的和稀泥的老好人,既不愿改革,也不会随意地去处罚大臣。
他看了《陈六事疏》后,简单地批了几个字,大意是说“我看到你的奏章了,知道你对我很忠诚”
,然后就把奏章交给了内阁。
而这个时候的内阁正狼烟四起,徐阶和另一个有能力的大臣高拱为了争夺首辅的位置,斗得你死我活,根本没有精力去做实事。
通过这件事,42岁的张居正意识到自己的机会还没有来到。
这个时候,他既没有一点怨言,也没有像一般知识分子那样恃才傲物。
按照清流知识分子的一贯作风,如果自己建议没有被采用,就会把乌纱帽往墙上一挂,辞官走人。
这种态度使很多知识分子失去了为国家服务的机遇。
张居正不是这样。
他继续忍受寂寞,在次辅的位子上稳坐冷板凳,不出头,耐心等待机会。
张居正这种善于忍耐的品格,为我们的知识分子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三
稳坐冷板凳期间,张居正并不是一味等待,而是从自己能管辖的事情入手,一点一点为自己设计的改革铺路。
比如说,军事问题,在他手上出现了一个极大的事件,就是蒙古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