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将作品中本属艺术处理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升到侫史或诬史的高度来进行抨击和批判。
将文学创作变成历史的考据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文学的悲哀。
什么是历史的真实,这是一个争论一万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问题。
文学非物理,它没有客观真理,它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无不充满歧义,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一个历史小说作家,我实在不愿意在“历史的真实”
这一命题下过多的绕舌。
但是,既然有人老是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说几句。
前年,应於可训先生主编的《文艺新观察》之约,我写了一篇名为《让历史复活》的文章,算是拙著《张居正》的创作谈。
文章里,我论及历史的真实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典章制度的真实,二、风俗民情的真实,三、文化的真实。
我还说到,前两个真实是形而下的,比较容易做到;后一个真实,是形而上的,很难做到。
大凡历史小说的创作,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点,即三分虚构,七分真实。
这种三七开的说法,源于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最正宗的历史小说,现在,民间关于三国的许多传说,譬如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关羽亡命走涿洲,张飞喝断霸王桥,赵子龙血战救阿斗等等,都来自于《三国演义》。
但是,说到底,《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关于这一段历史,最权威的史书是陈寿著的《三国志》。
若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来看,则罗贯中先生的虚构恐怕就不止三分了。
上述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是子虚乌有,就是张冠李戴夸大其辞。
如此说来,用历史的真实来衡量《三国演义》就大有问题,用文化的真实来衡量,还勉强说得过去。
若用事件的真实来对号入座,则必定是理不直气不壮。
说到人物,《三国演义》似乎也有多处值得商榷。
譬如关羽,因为罗贯中先生的精心塑造,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完全不近女色。
投降曹操时,曹操送给他十个美女,但他坐怀不乱不肯享用。
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他降曹时并未得到十个美女的赏赐;第二,据《华阳国志》、《蜀记》等几部史书记载,关羽在对吕布的战争中,曾一再乞求曹操,希望仗打赢后,能够把吕布手下大将秦宜禄的妻子赐给他。
由于他希望迫切,恳求再三,于是引起了曹操的疑心。
攻破吕布固守的下邳城后,曹操命人把秦宜禄的妻子带上一看,顿时大惊,原来这少妇是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美人。
于是坚决不肯赐给关羽而留下自家消受。
从这个记载来看,关羽是一个好色之徒,罗贯中先生替伟人讳了,也就是说,他粉饰了关羽。
这么说,似乎我要批判《三国演义》违背历史的真实,再刻薄一点,说罗贯中先生厚诬历史了。
后辈岂敢如此,举出这么多例子,无非是想说明,历史小说的魅力,正在于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虚构。
要说明的是,我认为历史小说中的历史真实,就是前面讲过的三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