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刘钦与狄志定此“城下之盟”
,不管他二人作何想,于两国百姓和士兵而言,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也是好事多磨,狄志的诏书送回长安,一度还有反复。
辛应乾并没随狄志一起亲征,而是留在长安代为视事,接到那一份诏书,险些惊掉了眼镜,忽然想到那句“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
,心中实难接受。
他是汉人出身,按说两国定下如此盟约,长安不必再遭兵祸,他应当是喜闻乐见的。
可他早些年在雍国为官,始终受人欺压,不受重用,等长官兵败后被俘,在夏国先摄政王手下,他才从此飞黄腾达,有了如今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他在雍国是小材,到了夏国却是大材,真可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有了这个念头,再看曾经的母国,便没有什么感情,就是真有,当真说来,那也是隐隐的恨意。
这会儿雍国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入主长安,岂不是做梦?
况且当初雍国不战而献此城,是因为刘崇是个软蛋,太过懦弱,不然以长安的规模、城防,绝不是三两个月能攻得下的。
以辛应乾看来,凭借着乌古乃和贺鲁齐两部兵马,就算关东完全易手,也足可以在关中据险自守。
雍人心怀忌惮,怕他们在城中肆意报复,未必拿得定主意撕破脸大举围城。
拿捏住他们这个心思,同雍人在战场内外周旋下来,起码两年之内,尚有可为之处!
因此收到狄志的这封旨意,他并未声张,而是只出示给了自己的几个心腹和镇守城内的葛逻禄老将。
他的心腹只唯他的命令是从,那些葛逻禄的老人,深知得天下之艰,自然更不肯依狄志的这狗屁圣旨,当下便发了抵死不献城的毒誓,几乎将两国国君所订之盟变成废纸一张。
但也只是几乎。
他的心腹是他的心腹,可也是徐熙拿金银拴住脖子的狗,他的这个打算不多时就放在了刘钦案上,没出几天,两国休战、狄志下旨要长安开城投降的消息就在城里不胫而走。
城中百姓,汉人比葛逻禄人多了百倍,就是朝中官员,也是汉人居多。
凭什么本来已经休战,还要他们平白赔上性命?抵死不降,是为谁而战?辛应乾拗不过嘈嘈众口,只得当朝商讨起开城事宜。
终于,雍国乾亨四年,夏国献长安而降。
贺鲁齐向东退走,准备从陆宁远营中接回狄志。
吴宗义率部第一个赶到长安城下,接管了一应城防。
二十天后,陆宁远率部赶到,坐在马上,再一次仰望着这熟悉的巍巍城墙。
从他上一世离开这里,奔赴大同,到今天竟然已经二十三年了。
二十三年间,他从马背上一次次跌下,终于学会了骑马,手上磨出多少茧子,终于学会了使刀使剑。
他第一次杀人,也第一次差点被人杀死,都是什么时候?
又有多少次,他从死亡当中爬起,拿他的手又一次扼住夏人的喉咙?
他向着这一天不断地发起冲锋,又不断地跌到地上,一次一次离它更近、又眼睁睁看它去得远了。
他受过多少伤,流出了多少血,咽下过多少难以下咽的苦水,在国难之下含垢忍耻,在忌惮之中愈挫愈坚,可上一世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看到这日。
而现在,长安城终于又一次,又一次在他的眼前了。
终于,他已成自己平生功业,遂两世之志,他也把这千年古都,万里疆土,把最后的胜利,把这最灿烂、最辉煌的,全都献于了刘钦,即便最后不是由他亲手奉上。
他父亲、他兄长、解定方,还有那样多的人,如若地下有灵,夜台茫昧,得知此事,从此定是终于可以瞑目了。
刘钦在开封闻之,也必当欣慰,必当快活。
陆宁远没有进城,远远地向长安望了片刻,便勒马而去。
长安反正,可各地的夏人残军并非全都奉旨闻风而降,追亡逐北,尚倚长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