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种实物税的征缴方式,其它的弊端暂且不提,只说“民收民解”
一项,那真是相当折磨人。
民收民解,指的是老百姓自己组织实物税的征收(这项工作通常是由里正完成的),自己组织实物税的押解。
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实物税全靠人畜运输,人畜在路上肯定得吃饭进食,故而押运途中的损耗,要远远大于应收的税粮。
举个例子,有明不是一直在北方跟鞑靼人干仗嘛,干仗所需的粮草,皆从江浙而来。
粗算下来,朝廷要每消耗三份粮草,才能换得一份粮草输往前线。
所以说,在“民收民解”
的制度下,别看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把赋税定得低,老百姓的负担可一点都不低。
这中间还会有里正、粮官层层加码、级级盘剥,以至于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大明朝终于出了个猛男,在十一年前将田赋、徭役、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并推广到了全国。
没错,这个猛男就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仅将实物税改成银两,还将“民收民解”
改为“官收官解”
。
只这一条,这位内阁首辅便功德无量。
当然,一条鞭法的好处还远不止此。
“将田赋、徭役、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
,这句话里的利害还有许多。
首先,“田赋”
中的“田”
,指的是田租,它一般会按照地里的粮食产量来收。
当然,唐代的统治者犹嫌不够,在田租里又加了地税,即土地使用费,一块儿算在了“田”
里面。
至于“田赋”
里的“赋”
,指的是人头税,家里有几口人就要交几口赋,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项根据年收入而征收的税。
在过去,人口就意味着劳动力,既然有劳动力,统治者就默认你有收入,有收入自然就得纳税。
至于这个劳动力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有无残疾能否劳作,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比如汉武帝时,口赋的征收不分男女,三岁起征,每人每年二十三钱。
这简直是在逼人杀子杀女、杀病杀残。
接下来,再说说徭役。
一言以蔽之,徭役就是统治者强迫平民提供的无偿劳动。
什么铺桥修路、运送粮食,冬天掘冰、夏天烧炭,给官爷抬轿,给宗亲看坟,戍边远征更是理所应-->>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