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徐观见他像是理解了,又接着说道:“‘平准’更是有弊端,我朝便有常平仓,你且想想看会有什么问题。”
潘邓思索片刻,“常平仓里贮有稻米,然而稻米易腐烂发霉,储存不易。”
徐观点头,“这是其一。”
潘邓又想,“官员如果手里没有钱了,还会打常平仓的主意,把里面的米卖掉来养官。”
“这是其二。”
潘邓再想不出了。
徐观说道:“‘平准’一策不光是稻米,还有其他货物,然而此事依旧是官吏主持,当官吏手中握有可以随时哄抬物价,压低物价的权力之后,他们就成了市场上最大的一只老虎,其他的商人都纷纷出局或者同流合污。”
竟然还是官吏以权谋私!
徐观做了总结:“很多时候,一个政策在脑子里想想能够成立,其始善也,可一旦实施下去,终未必佳。”
潘邓轻呼一口气:“学生受教了。”
他穿越到宋朝来几年的时间,在阳谷县度过了绝大多数的时光,最深刻的感受便是“皇权不下县”
。
最基层的小官,保正,里正,耆老,宗族,县衙小吏,才是村县实际权力的把控者,上面的改革命令经过一层一层的传递到了县村之中,事实如何已不再由上面掌控。
徐观看他肯细心琢磨,又问道:“陈大人也对你讲了许多本朝往事,你可想到有哪件事与此相符?”
眼看师叔又考校起来,判潘邓紧忙冥思苦想,这样一想,还真叫他想出一件来。
汉武帝之时有司马迁怒斥平准法,言“烹弘羊,天乃雨。”
;宋真宗之时不也有司马光怒骂王荆公,言其“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
而其变法之中政策,如青苗法,也是开始规划极佳,甚至在小范围内做了试验,叫政府给农民,青黄不接之时,发放贷款,用于购买青苗。
农民得到政府贷款,可抑制民间高利贷。
朝廷发放贷款,也可让朝廷增加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足”
。
之后随着政策发行,其状况却愈演愈烈不可收拾,民间小吏官员多有为了邀功,逼迫百姓贷款者,且随意增加利息,最终变成了官方的高利贷,让百姓更为困苦。
潘邓描述一遍,徐观点点头,他本考虑到此学生入世不深,对于国朝大事不甚了解,又在京师这样的地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跳到别人挖的坑里还不自知,所以首先想让他了解些祖宗大事。
没想到他也不是一无所知,想来师兄也耐心教导。
徐观便再总结道:“政策施行不能只看出发点,也要考虑得深远,这两人的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一层一层地执行下去,结果却是酿成百姓的灾祸。”
潘邓却紧皱了眉头,汉武之时相距甚远,他不甚了解,但王荆公改革,实乃宋朝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他问到:“既然如此,那墨守成规便好吗?”
政策没有完美的,只一点点修正,变得更好,不用好的政策难道要用不好的政策?改革的决定是艰难的,属于少数人的奋斗,历史是一次次的试错,此事既然是人事问题,自然该从人事上面找原因,又关政策什么事?
徐观只冲他微笑道:“待你细想吧。”
一节课上完,外面天已经黑了。
潘邓一边感叹自己听师叔讲课竟然沉浸其中,忘了时间,一边又愧疚自己占用了师叔好好休沐的一天,如此没有眼色,没有早早告辞。
潘邓冲徐师叔作揖:“今日劳烦师叔教我。”
徐观也回礼道:“既是同门,又何须客气。”
徐观送小学生到门口,叫明月把那之前盛鲜果的篮子拿来,里面装上些笔墨糕点,再叫明月执灯送潘邓回了家。
*
又过些时日,奢侈品税一事已经敲定,暂定在开封府试验一年。
赵佶对这个新名目相当满意,如此“民不加赋而国足”
之策,自然是多多益善。
潘邓自从听了师叔讲课之后,便常常回想自己所说的奢侈税一事,对这句“民不加赋而国足”
更是有些汗颜了,一直在想自己是否也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经济政策,没有经过更深的思考,怕最终也会闹得狼籍一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