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74章番外一
清晨的阳光透过精致的玻璃窗,洒在坤宁宫东暖阁内。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旧书籍特有的气息,这里并非真正的寝殿,而是被精心复原的历史陈列馆,还原了顺治帝帝(顺崽)与孝惠章皇后(琪琪格)大婚初期在此居住时的场景。
一群身着新式学堂制服的少年少女,在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教授带领下,安静地参观着。
教授姓林,是皇家格致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专攻“顺治革新”
史。
“同学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顺治大帝与孝惠章皇后大婚后的起居之所。”
林教授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这里的一桌一椅,一器一物,都承载着一段改变帝国命运的传奇。”
学生们好奇地打量着四周:靠窗的暖炕上铺着素雅的锦垫,炕桌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一册翻开的、字迹略显稚嫩却工整的《本草启蒙》笔记,墙上挂着草原风格的挂毯和一幅描绘“便民道”
通车盛况的工笔画。
书架上除了经史子集,更多的是《格物图说》、《算学精要》、《水利工事纪要》等书籍,最引人注目的是窗边那个铺着软垫的读书角,旁边还有一个造型别致的琉璃储蓄罐,里面空空如也,但标签上清晰写着“帝后同心基金(复制品)”
。
“教授,”
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生举手问道,“历史书上说顺治大帝是‘神工皇帝’,孝惠章皇后是‘科技之母’,他们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厉害吗?那些水泥路、纺纱机、燧发枪,真的是他们发明的?”
林教授微微一笑,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本泛黄的、封面绘着简易齿轮和试管图案的线装书:“看,这是顺治大帝亲笔批注的《格致院初年辩难录》,里面记载的,可不仅仅是发明,你们看这里,”
他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用朱笔批注的一段话。”
“…鲁大用问:轮轴之力,何以省之?朕示以杠杆、滑轮。
然其惑:省力几何?何以知之?朕令其制大小轮轴数副,悬重物测之,列表明之。
格物之道,非空谈玄理,乃实测、明数、究理也!
后世学子,当谨记:格物致知,数理为基,实验为证!”
林教授指着批注,“顺治大帝强调的,不是他‘发明’了什么,而是他倡导并确立了一种方法——以数学为基础,以实验为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才是‘光熹革新’的灵婚,水泥、纺机、枪械,都是这种方法结出的硕果。
孝惠章皇后更是身体力行,她主持修订的《百工验效规范》,确立了产品质量标准化的雏形;她推动的‘妇幼慈济院’体系,成为现代医疗与社会保障的启蒙。”
学生们听得入神,一个男生指着那个琉璃罐:“教授,那个‘帝后基金’是做什么的?”
“问得好!”
林教授眼中闪过赞赏,“‘帝后同心基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由皇室设立的、专注于科技研发与民生改善的慈善基金!
它最初的资金,就来源于帝后二人节省下的个人用度。
基金早期资助了无数格致院的穷苦学子、民间巧匠的奇思妙想、偏远州县的医馆学堂。
你们知道现在遍布全国的‘皇家格致大学’奖学金、‘孝贤皇后’妇幼医学研究基金,其源头都是它!
它象征着帝后二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崇高理念。”
他带着学生们走到一面巨大的玻璃展柜前,里面陈列着一幅色彩有些褪色、但细节依然清晰的巨幅油画复制品——《顺治大帝与孝惠章皇后视察长江铁路大桥》。
画面上,已至中年的顺崽(顺治帝帝)身着简朴的工装式常服,身形依旧挺拔,目光睿智而平和,正指着前方横跨浩渺长江、气势恢宏的钢铁大桥,对身边的工程师讲解着*什么。
他身旁的琪琪格(孝惠章皇后)穿着利落的深蓝色改良旗装,虽眼角已有了细纹,但笑容温婉,眼神明亮依旧,正俯身查看摊开在简易木桌上的大桥设计图纸。
他们身后,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及初具雏形的现代化汉口城。
“这幅画描绘的是顺治三十五年,长江上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天堑通’大桥合龙时的场景。”
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激动。
“你们看这桥!
钢铁桁架结构!
巨大的蒸汽打桩机!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帝国基建,已经从光熹初年的‘便民道’(水泥路),飞跃到了征服天堑、连通南北的钢铁时代,铁路网以京城为中心,如同血脉般延伸至帝国每一个行省,‘要致富,先修路’,这句从顺治朝流传至今的谚语,正是始于帝后二人!”
“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